促轉條例通過 196條中正路恐改名

昨天(12月5日)三讀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重點之一就是「清除威權時期象徵」,綠委直言,中正紀念堂絕對是首要處理任務,其他也衍生出機關學校和各縣市的中正路改名,甚至錢幣的修改等等,不過退輔會主委李翔宙明確表示,蔣介石是廣大榮民的精神支柱,必須保存這樣的指標,所以不會因為轉型正義而拆除銅像。

更多新聞: 公投法何時處理?民進黨:週五開始協商

人來人往的中正紀念堂,平時都有零星觀光客拿著相機到處拍照,不過這個只有37歷史的國定古蹟,恐將不復存在。

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已經在立法院三讀通過,而首當其衝的就是中正紀念堂,恐怕會面臨改名的命運,甚至不排除直接拆除。

立委(民)王定宇:「最指標性的中正紀念堂,可以列為第一案,讓它成為台北市民的博物館,讓它成為一個綠地,都不應該再作為,崇拜威權時期的象徵地,所以這個事情應該列為第一優先。」

剛三讀過關的促轉條例草案第五條明確規定,為確立自由民主憲政秩序、否定威權統治並記取侵害人權事件的歷史教訓,未來出現在公共場所、緬懷威權統治者的象徵,甚至相關符號、標誌都要移除、或改名,執政黨力拚徹底清除威權象徵,但退輔會主委李翔宙卻對外宣告,榮民之家的蔣公銅像、照片等等的紀念設施,不會因為轉型正義而拆除。

李翔宙堅持保留兩蔣紀念文物,國防部則說沒有評論,細部的規畫還要評估.除了中正紀念堂首當其衝,涉及「蔣中正」的紀念文物,範圍廣泛,全台灣光是中正路就有196條,不包含另外還有19條介壽路,而各地以中正為名的國小、國中到大學加起來就有30所,另外新台幣5元跟10元硬幣、200元紙鈔也都是蔣介石頭像。

執政黨立委強調,清除威權象徵將會先從遺址、銅像開始,至於促轉條例的主要重點還是放在開放政治檔案、平復司法不公、還原歷史真相,以及不當黨產的處理運用等等,執政黨要拿出實際行動,讓兩蔣威權時期留下的不合時宜作為,能夠被徹底改善。(民視新聞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