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斯汀大教堂恢弘典雅 一窺科學團隊修補過程

來到梵蒂岡,不免俗地都會造訪境內的西斯汀大教堂,西斯汀大教堂有著藝術家米開朗基羅的知名作品《最後的審判》,為了能讓藝術品週而復始完美呈現,其實背後還有一群默默工作的修復團隊,他們極具美學品味,並採用科學的方法,替流傳好幾世紀的曠世巨作展開修補工程,帶您一窺修復的奧妙。

梵蒂崗的西斯汀教堂是遊客到羅馬不可錯過的景點,在滿坑滿谷的遊客離開後,有個修復團隊就得動身,進去檢查這些曠世之作有無損壞。

不過,這是項艱辛的過程,修復人員必須設置鷹架,但不能靠在牆上,以免碰到細緻的壁畫,修復員表示,由於西斯汀教堂每天有25000名遊客進進出出,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濕度。

修復團隊成員帕瑟蓋提提到,「我們的身體是由水組成的,當遊客參觀西斯汀教堂時,每個人都帶進了熱氣和溼度,就像80瓦燈泡一樣。」

西斯汀教堂以米開朗基羅真跡《最後的審判》而聞名,小小的禮拜堂聚集滿滿遊客,但人體帶來的濕度導致鹽附著在藝術品,進而損害外觀和顏色。

為了去除鹽層,修復員使用蒸餾水和日本製造的薄紙,並在西斯汀教堂周圍安裝30個隱藏偵測器,隨時測量溫度、空氣和訪客人數的變化。修復員表示,溫度和溼度堪稱藝術品最大的無形殺手。

梵蒂岡博物館首席修復員指出,「溫度必須保持在攝氏22到24度之間,濕度在55%~60%之間,這些都必須被非常精確的標記下來。」

教堂的壁畫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當時沒有人工照明,唯一的光線就是通過上層窗戶進入的日光,隨著更好的技術和照明,不僅擁有更好的清潔技術,但也顯示出這些壁畫原本所使用的顏色。

修復團隊在1990年代進行清潔,解開了米開朗基羅壁畫的謎團,發現米開朗基羅的繪畫作品中,其實採用了生動的綠色、紫色和紅色,而過去幾世紀眾人以為米開朗基羅使用的是偏暗的色調,其實是泥土和污垢經年累月的傑作。為確保色彩保持鮮明,團隊小組使用「多波段照相機」拍攝壁畫,測量色調變化,再透過計算機進行分析。

博物館色彩分析師莫雷西說,「我們可以看到每個像素的顏色,每年進行比較,每六個月我們會再測量是否有其它變化,甚至在人眼發現之前就能偵測到變化。」

這群默默工作的修復師,兼具藝術家的眼光和科學家的精神,因為他們的貢獻堅持維護藝術品,才能讓後世持續欣賞經典。

(民視新聞/黃瀞儀 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