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美中再掀關稅大戰 兩國廝殺刀刀見骨

美中關稅大戰還在持續進行中,川普政府在17號宣布再度加碼,對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課徵10%關稅,而且在24號生效。中國方面也不遑多讓,已經宣佈也要在週一對美國價值600億美元的進口商品,開徵10%關稅。

不過美國這份關稅清單,涵蓋近六千種中國消費性產品,對一般大眾以及美國企業深具影響,有可能波及全球,甚至產生美中兩國都未預期到的負面影響,而且近期內這個貿易僵局,恐怕也不會有解決方案。

更多新聞: 美中貿易戰槓不完!川普嗆:要談還早得很

「Made in China」全變貴 美國民眾吃得消?

上超市逛街購物、美國民眾以後買食品跟衣服,如果覺得變貴了,可能是因為它們都有「中國製造」的標籤。

什麼都吃就是不吃虧;川普發揮商人本色,朝中國揮出關稅大刀,這一刀也讓美中貿易戰正式開打。第一波7月川普衝著航空、鐵路等價值34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產品開徵25%稅收;8月第二刀、鎖定160億美元的半導體、化學品,對美國一般民眾影響有限。

但如今第二波2000億美元,包含食品,家具和服裝等,在長達近6000項的清單中,唯獨沒列入智慧手錶和無線耳機,讓已經登台開賣的蘋果新機暫時得到免死金牌。

但即便逃過這劫,分析師考量的是中國接下來的報復行為;若中國限制原料、設備及關鍵零件銷售給美國,將對iphone供應鏈造成致命打擊。而撇開中國的反制行動不說,連同第一波,總計2500億美元的報復關稅,已是去年中國銷美貨品,總額5060億美元的一半。

這刀砍到中國要害,消息一出,外交部發言人耿爽立刻深表遺憾,國務院也在傍晚祭出回馬槍,表示也要從同一天起對美國進口600億美元商品,課徵5%到10%的關稅。眼看美中互砸的水球漫天飛舞,卻打在老百姓身上,從汽車、飛機和摩托車製造商,到藥廠、塑料、紙製品和啤酒廠,各行各業都在這場惡鬥中面臨考驗。

「Made in China」價不平 貿易戰波及全球供應鏈

若對進口商品徵收關稅,意味著增加企業把商品送到美國的生產成本,而為了消化成本,將迫使美國公司提高售價,最終還是得轉嫁給消費者。商品價格飆漲,消費者不敢下手,除了嚴重衝擊企業利潤,價格變化也將引發競爭產品間的洗牌。有中國學者認為,貿易摩擦美中兩兩相害,全球供應鏈也亂了手腳。

由於出口不對等,中國終究無法以等值力道還給顏色,也可能祭出監管措施,限制美國企業在中國的生意,也可能針對性限制出口,擾亂企業供應鏈,因此有中國消費者認為,吃虧的其實是美國自己人。

也有學者認為,關稅飆漲可能不會造成商品直接漲價,因為企業可以選擇自行吸收成本而不是直接轉嫁消費者,不過貿易戰掀起的倒閉潮已經開始。

上個月位在南卡羅萊納州的這間電子公司宣布關閉,解雇126名員工,公司發出聲明榜示,它是全美唯一一家組裝電視的公司,但川普提高關稅後,導致電視組裝廠成本大大提高,被迫提高產品價格,以應對零組件價格上漲,但訂單銳減,生意大受打擊,宣布關門大吉的消息一出,讓人口僅3800人的小鎮震驚不已。

這些都只是開端而已;倒閉的電子公司漸漸產生骨牌效應,在當地經營超過一個世紀的紡織廠,也吹熄燈號,小鎮醫院也難維持。

貿易戰引發「轉單效應」 台灣能漁翁得利?

美國這波制裁除了將減少美中兩國間的貿易,因關稅上漲帶動物價也使兩國民眾消費意願下滑。日本NHK引用民間智庫「大和總研」的數據,指出美國國內生產總額(GDP)將減少0.15%、中國0.14%,貿易戰進一步升級,牽動市場不安情緒,在全球零組件供應鏈擔任重要環節的日本企業,更是如臨大敵。

「許多從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使用的零件或製造這些零件的,都是由日本供應這些產品,總價值為3兆日圓,新關稅將導致中國產量下降,這種情況發生時,日本的零件和設備出口也可能下降。」──大和總研研究員 小林俊介

貿易戰方興未艾,對台灣可能的衝擊,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表示,從規模來看,比政府當初預期最壞結果更緩和,還有相當程度的轉單效果,影響不大。但讓專家憂心的是,川普放話要加碼第三波2670億美元的關稅制裁,如何險中求勝,業者都得提早因應。

台經院景氣中心主任孫明德分析,「我們知道蘋果這次新的商品價格非常高,如果再被加25%關稅,價格會高到大家都負擔不起,到那時候我們台商短期衝擊難免,因為畢竟台灣最重要的台積電、大立光等廠商,都跟蘋果供應鏈有關」。

談判磋商又喊卡! 美中貿易戰歹戲拖棚 

貿易戰的升溫,意味著先前的談判都沒進展,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為首的中貿易代表,已考慮取消原定月底舉行的新一輪磋商,或降低層級。全球供應鏈剉哩等的美中貿易戰,沒想到持續的歹戲拖棚,短期內要緩和摩擦已是不可能的任務。

(民視新聞/黃瀞儀 專題報導)

更多新聞: 中國回擊貿易戰 川普批中企圖影響美國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