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技術培養人工角膜 搶救眼疾患者惡視力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角膜病變是造成失明的第二大主因,而全球每年因角膜病變失明的人數,大約有150~200萬人左右,角膜捐贈供不應求,每70個人只有1個人能順利接受移植手術。英國醫學界在實驗室培養出4D、可自行彎曲成長的人工角膜,未來可縮短患者等待移植的時間。

更多新聞: 視力0.01近全盲 她長期跑步進步到0.05

眼睛是靈魂之窗,而位於眼球最表面、清澈透明的角模,一旦受損可能會造成視力受損或者失明的危險。英國每年約有5千人,必須透過角膜移植手術才得以恢復視力。這名患者12年前曾經移植過角膜,但因傷口遭到細菌感染,影響視力,因此必須再次動刀,拯救惡視力。

皇家維多利亞療養院醫師說:「她完全喪失視力,因此她需要再做一次角膜移植手術,手術的主要目的是要取代原本受損的角膜。」

據世衛組織統計,角膜病變是造成失明的第二大主因,全球每年約有150~200萬人,因角膜問題而失明。而美國醫學會雜誌,於2012年針對148個國家研究顯示,每70人中只有1個人可以等到捐贈的角模,角膜嚴重短缺。天然的最好,現在市面上的人工角膜,雖然沒有人體排斥的問題,但改善視力的效果不及捐贈的角膜。因此醫學界嘗試以人體組織培育成角膜,因應需要。

醫師說:「角膜的組織工程學是一項挑戰,因為角膜不僅是製作,你要替換的這個結構而已,角膜是透明的角膜的結構極為細緻,角膜中央基質層周圍有好幾個薄層,這就是我們在實驗室做的,這不只是把組織放在一起就好了,你必須要把組織結構性地放置,才能維持角膜的透明度。」

這正是科學家,利用在培育造人工組織時,亟欲克服的難題。他們曾嘗試不用支架、以天然的方式讓組織長成他們要的形狀,也試圖用3D列印方式製造角膜。最新4D技術,透過控制細胞生長的速度,5天就可以仿造出天然角膜的曲線。

紐卡斯爾大學的組織工程教授康農表示:「我們用平面較單純的組織,混合著水凝膠與細胞經過一段時間,經過五天有些細胞集中在邊緣,有些細胞不會集中在中間,這就會形成彎曲的組織,所以這些細胞是自己製造彎度。」

這項技術還可以運用在其他用途上,例如用於撐開血管的支架。

康農說:「可以控制組織形狀的概念,利用這些細胞本身當作機器的驅動器,是科學界正在拓展的,令人興奮的領域叫做軟式機器人,這是一個生物機器未來可以讓你做很多事情,其中之一就是可以製造可移植的組織,移植前是一個形狀移植到身體裡之後,會隨著不同功能需求變成另一種形狀。」

這項技術仍在開發中,要運用在實際移植手術上,可能還得再等幾年。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更多新聞: 陽光法警曾建元墜樓不治 捐眼角膜遺愛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