淪為代操機械工人?台灣物理治療爆出走潮

運動風氣盛,加上老年人口越來越多,近年疼痛求醫者大增。但您知道嗎?台灣物理治療師卻面臨出走危機。相較國外不須醫囑即可尋求協助,國內限制重重。薪水不見成長,加上醫院大量引進復健儀器,讓物理治療師被形容,淪為代操機械的工人,難以發揮徒手治療與運動指導的專業價值。

更多新聞: 半人半機械真實出現?新助行技術助益多

這個像是滑鼠的儀器,是新科技除痛機器人,設計師白天繪圖打電腦,下班又愛打羽球、排球,右手痠痛總看不好,只好自費求助物理治療師。

患者蘇小姐表示:「用雷射,現在沒有不舒服了,就滿快速的,我覺得划算,因為外面時間很長,尤其像我們愛運動的人,希望趕快好趕快運動。」

物理治療師徐偉群則說:「治本來講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但是很多慢性問題比較複雜,但還是會盡可能的去找出一些問題、一個原因,然後盡可能協助患者去讓他改善生活。」

物理治療師徐偉群表示會盡可能的去找出原因,盡可能協助患者改善生活。

找出疼痛關鍵,透過徒手治療與運動指導改善,正是物理治療師的專業與價值,曾隨台灣隊出征杜哈亞運的徐偉群有15年資歷,如今是診所副院長,但多數同學或學弟妹可沒這麼幸運。

不只考照難,據統計,國內10200位「有照」物理治療師,實際執業卻只有6300人,近4成寧願轉行,公會徵才訊息很殘酷,一般醫院診所月薪三萬,南部甚至傳出26K,物理治療師甚至被形容,成了廉價清潔工。

世界物理治療聯盟有110個會員國,高達76%國家,民眾可以直接找物理治療師,反觀台灣法規限制,必須先取得診斷或醫囑,健保還規定物理治療師,一天最多申報45人次,假使每位患者都有3個部位疼痛,一天工作8小時,治療師就算不吃飯不上廁所,平均每個部位處理時間也只有3.6分鐘,更別說,因為健保給付低,不少醫院為平衡收支,大量引進復健儀器,讓物理治療師淪為代操機械的工人。

長庚大學物治系主任鄭智修表示:「現在制度上面的設計,基本上還是以價制量,所以說治療師所有的治療被論斤秤兩的,治療師會被受限於時間上面的選擇,我們沒有辦法有時間好好評估病人的情況,讓他所治療的部分也比較受限。」

但疼痛治療人口近年大增,相關健保給付從5年前的112億,增加到去年135億元,足足成長20%,讓健保署一度還動念想針對復健期過長、治療頻率過高的,不再提供給付,因為爭議過大而作罷。
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整個健保體系就是,我們一定要把不必要浪費排除,讓大家不必衝量,可以做出有品質的東西,可以得到合理的給付最好的,我們也是不斷在教育民眾,不一定說你就花那個時間,在那邊做物理治療,你其實到運動場裡面多跑跑多走走,這也是自己照顧自己喔,這就很容易,這都是一種國民的健康教育。」

固然可以加強民眾自我防護觀念,但制度不盡合理,越來越多人被迫出走,物理治療人手更加吃緊,對已是高齡社會的台灣,無異雪上加霜。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更多新聞: 獨家/羽球一哥周天成最佳戰友!物理治療師神手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