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新聞/誤食蟾蜍中毒送醫 1名民眾送醫後不治
盤古蟾蜍

花蓮縣衛生局日前接獲花蓮慈濟醫院通報,疑似有6名民眾誤食蟾蜍食品中毒,其中1名民眾送醫不治,餘5名均已康復出院,採樣物種鑑定確定為誤食盤古蟾蜍,並檢出蟾蜍毒色胺(Bufotenine)成份。

更多新聞: 盤古蟾蜍誤當青蛙肉吃下...6人中毒1人不治

花蓮縣衛生局長朱家祥表示,臺灣常見蟾蜍包括盤古蟾蜍及黑框蟾蜍等,蟾蜍毒素屬於一種強心配醣體,具心臟毒性,常存於卵、皮膚及腮腺,誤食會引發心律不整等症狀。日前民眾將蟾蜍誤認為青蛙捕捉食用,於攝食後1~4小時陸續發生噁心、嘔吐及四肢麻痺等症狀,其中1名民眾到院急救後不治,而其餘5名民眾經治療已康復出院。

衛生局至民眾住處採集檢體送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檢驗,物種鑑定結果確認為盤古蟾蜍,並檢出蟾蜍毒色胺(Bufotenine)成份。衛生局呼籲民眾,如不確認野生食材是否可食,應洽專家學者,勿自行採集食用,以避免憾事發生。盤古蟾蜍表皮粗糙、有疙瘩顆粒,行動緩滿且不擅跳躍。


朱家祥局長進一步提到,造成食品中毒的病因物質主要可分為四大類:細菌性、病毒性、化學物質以及天然毒物。細菌性的病因物質常見的如腸炎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沙門氏桿菌。病毒性如諾羅病毒,其他毒素多半為誤食有毒河豚或有毒植物。常見引起食品中毒的原因,如食品冷藏及加熱處理不足、食品調製後放置在室溫下過久、生熟食交叉污染、工作人員衛生習慣不良或是工作人員本身因被感染而造成食物的污染。

為防止食品中毒事件發生,針對製備餐飲的工廠和各類供膳場所,已經有一套完整而嚴格的食品安全衛生法規規範,同時為保障民眾飲食安全及提昇餐飲業者衛生安全及品質,衛生機關會定期至餐盒食品工廠或供膳飲食場所輔導稽查,並定期對持證廚師開辦講習課程,以管理及輔導方式雙管齊下。預防食品中毒除了相關權責單位的把關,從源頭持續強化食品安全衛生管理的流程外,消費者在食用時也需注意個人衛生,對於眼前所吃的食物多一點認識和了解,才能讓民眾吃得安全又安心。

(民視新聞網/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