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缺工 誰來救?/民視異言堂

如果問你,有一種工作,收入不會太差,足以養活自己和家人,但環境高溫、辛苦、工時長,你願意做嗎?

台灣從農人口從2002年到2015年,平均每年以1萬2千人的速率減少,十三年來共減少了15萬5千人。2015年只剩下55.5萬人。而且急遽減少最多的是25─44歲的青壯年,唯一持平或增加的只有65歲老人。如果,這情況再惡化下去,十年、二十年之後,台灣的農業還剩多少人堅守崗位?

然而,一味責備年輕人不願從農,也並非解決問題的方法。時代在變,其他行業的選擇性變多了,從農已是年輕人眾多選擇的其中之一,而且排名還很落後。

農業不如科技、服務業,能夠飛快帶來漂亮的經濟數據,但卻關乎著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如果食物來源被其他國家所主導,一旦發生戰爭,糧食很可能就成為各國之間奪取勝敗的重要籌碼。對台灣來說,農業與國家安全高度相關,是不爭的事實。

解決年輕勞動力參與農業,若從「誘因」下手如何呢?例如某個期間裡,提供務農者45─50K的薪資,這的確是吸引年輕人回流的手段,但是,然後呢?能否留住人,恐怕才是重點。

能夠留住大量人才的產業,通常產業結構相對健全,譬如,雇主願意負擔勞健保、勞退金提撥、商業保險。另一方面,從業人員是否能夠無礙地在業界流動,並有晉身管道,具備如此的勞動市場條件,才更容易留住人才發展。

然而,目前在台灣,務農者的勞動條件,與其他行業相比仍然不足。農委會提出的農業師傅計畫,看似要解決缺工問題,但其深層意義,卻是希望能透過專業認證,教育農場主人用更好的條件聘請專業人才,讓農業的就業市場更健全,吸引更多年輕人願意投入。

不過,在台灣小農林立的環境裡,這容易嗎?

儘管務農的先天環境相對辛苦,但有沒有可能,我們將農業建構成為一個健全的產業,有老闆,有各種不同專業的從業人員,彼此合作,高度組織化?並且在業界,晉身、流通管道通暢,從農者面對旁人詢問自己的工作時,可以很有自信地說出自己的專業、薪資、福利和夢想,就如同在科技廠、服務業上班一樣?

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完整版影片:【民視異言堂】農業缺工 誰來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