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即生活:反思日常中誤解文化之困境

圖文/林奕宏(南華大學社會學碩士班研究生)

筆者目前就讀碩士班,時常行經大林地區,一日,下課回宿舍途中,驚見此一場景,嚇出一身冷汗,這個情景不僅凸顯對於民俗的無知,更表現出人們與地方社會脫節,輕蔑地對待民間信仰,看在地人眼中,又做何感想?

試問這三根「竹筒」有何功能?是農作器具?還是驅趕動物的工具?抑或儀式用品呢?

這是民間信仰經常運用到的「竹符」,或許綁布條的人只是貪圖一時之便,又或根本不知道竹符的意涵,而這個「無心之過」,就是本文欲提出的反思與對話。

什麼是竹符?

竹符是臺灣民間信仰對於無形兵馬的實體象徵,民間又習稱其為「青竹符」。青竹符通常由約兩尺高的竹節製成,有整支竹節、剖半竹節、削平一面和削成竹片等多種樣式,上方通常書寫五營名稱、主帥和兵馬數,也有黏貼符令或僅畫符「鎮罡」的形式;竹頭部位多包金紙符、紅布或五色布。每年安營時,通常即會重新更換竹符;也有一些地區會在歲末將竹符收回廟裡,舉行犒軍儀式後,焚化竹符代表「收兵」,年初再至營頭安置新的竹符,代表「放兵」。而筆者在嘉義大林地區所見之竹符,則經常使用於地方公廟的內、外五營。

以筆者於2015年4月29日(農曆3月初10)實際參與大林三角里順天宮的安營﹝1﹞為說明:是日為順天宮玄天上帝爺聖誕千秋日,地方善信於此日舉行遶境,除了祈求雨水豐沛,讓農民可以順利整地耕作外﹝2﹞,更重要的就是進行安營的任務,一大清早就要開始進行請神登轎、製作竹符等準備工作。

待玄天上帝降駕(發輦)後,執事人員開始以輦轎畫押符令,此時輦轎轉變成為承載神力的聖物,透過筆墨的書寫,將靈力傳遞至桌面上的金紙,以作為繫綁在竹符上的符令,是神聖而隆重的過程。

玄天上帝透過輦轎,畫押製作竹符上的符令。

竹符的製作過程中,信眾先在竹筒頂部黏貼寫有「玄天上帝」的紅紙,接著繫綁青、白、紅、黑、黃五色布與經輦轎「敕」過的符令,並在安營的過程中,插放在村境重要邊界,象徵玄天上帝派遣兵將護衛合境平安。

信眾協助將五色布繫綁在竹符上

安營的過程中,玄天上帝透過發輦的方式,以大幅度的甩動,產生巨大聲響,展現其神威,彰顯其神聖性,而在畫押符令或是安營時,輦轎亦會敲擊桌面或地面,賦予象徵物靈力,更形成儀式展演,讓隨行信眾體認到神明在遶境過程中真的有在「辦事」。

玄天上帝透過輦轎指示竹符的安插位置
竹符安置完畢後,執事人員在營頭焚化金紙,並請獅陣行禮參拜。

在筆者生命經驗的印象中,每年冬至,家鄉新港的中庄永祿宮三山國王廟都會舉行安營。安營的過程中,信眾奉請三山國王遶境巡視營頭,一樣有也輦轎隨行,有時三山國王會以輦轎處理乩童交辦的事情,例如某根電線桿旁不乾淨,村民即會以輦轎敲擊電線桿,並施放鞭炮,象徵驅逐歹物,祈求路口平安,這一場面令筆者難以忘懷。而各個營頭透過小小的廟體建築矗立在村裡,造型雖與大林地區的竹符不同,但其信仰功能應該極為相似。

行文自此,互許大家都知道竹符為何物,但是,為何我們會在自己的日常事物感到陌生呢?筆者試圖反省同時也要直指矛盾處,並嘗試解釋其原因,透過三個層次的介紹,協助我們重新認識自身文化。

層次一、自我覺察

你知道自己居住的在地宮廟主祀神是哪尊神明嗎?何時舉行聖誕例祭?遶境在什麼時候舉行?對於自身生活環境文化的不熟悉與不關心,是個大問題!以上提問是基本對當地的認識,從身邊開始關心,去了解都不遲,重新去理解,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此外,間接參與、觀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更進一步的,詢問自身家庭成員,爸爸、媽媽或阿公、阿嬤。而文化知識的傳遞與祭儀內容的傳承,就在生活中,包含每年過年、三大節慶、自家家神的聖誕千秋、公媽祭祖等許多時節,都是可以入手的!

層次二、釐清誤解

釐清誤解是從我們的生活經歷與自身認知的落差,去彌補其斷裂面最好著手的地方,例如原本你自身對於插在路邊的竹符或是兵將營廟,當成是祭拜好兄弟的地方,透過參與社區事務、遶境活動、體驗活動等方式,其實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層次三、冒犯禁忌

若先備知識的不足就貿然行動,冒犯禁忌,除了造成對方的困擾,也會產生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但禁忌的冒犯在社會中還是有其功能性,筆者認為在正常秩序下的社會規範中,適當良性的玩笑、幽默,除了能解除對於人在社會中的約束與緊張關係,但是惡意的玩笑,像是冒犯種族或宗教神聖性,這可就一點也不好笑了,因此透過以下舉例作為教育教材,以此借鑒。

筆者不久前於有關ACGN領域( Animation、Comic、Game、Nomic的縮寫,是動畫、漫畫,與泛指電玩遊戲、手遊、輕小說的總稱 )相關臉書社團上,看見以白沙屯媽祖聖像與《一臉嫌棄給你看胖次》的合成圖,其實就類似於2015年在丹麥的《查理週刊》丹麥漫畫風波,玩笑的自由冒犯宗教神聖而不可侵犯兩者,所造成宗教衝突一樣,但在臺灣,民間信仰的包容與多元性,其實也讓我們對於文化創作有更好的展現,在臺灣漫畫領域中,也有漫畫創作家韋宗成以媽祖為主題,揉合臺灣許多宗教元素,在漫畫中重新塑造劇情,讓大眾對於傳統文化有更多新的想像空間與深刻的認識。

結語:博雅的知識與對於尊重能根治我們的愚昧

認識與了解是最基本的一件事,以自我主觀的意識解讀,先入為主的行動常會帶有偏見與歧視,使我們帶上一副有色眼鏡,扭曲原本的樣貌。除了對於宗教文化的理解之外,筆者更強調多元文化的內涵與文化敏感度的重要性,包含我們對於外國人、原住民、新住民、次文化(同性戀議題、ACGN)的理解與認識,就是一種尊重。具備廣泛的知識理解,除了是基礎的人文素養能力培養之外,也是我們能夠入境隨俗最好的展現。

本文由 民俗亂彈 授權,原文 連結 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