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新學產合作特色講堂 探討《失控的陪審團》專業法律意涵

(圖:影劇與法律碰撞,用不同角度分析影片)

由世新大學廣電系開設的「學產合作特色講堂」,固定每周播映法律相關電影或影集,並在映後邀請法界人士,及從事電影工作者共同探討劇情內容,希望秉持「傳播貫穿各學門」精神,帶領學生從電影與影視節目中,探討法律真正價值與重要性。日前特別播映美國戲劇電影《失控的陪審團》,透過法官邱筱涵專業的司法角度,與世新校友葉天倫導演的創作者觀點,共同賞析電影內容。


圖:世新校友葉天倫導演分享創作者觀點


《失控的陪審團》改編自美國作家的同名小說,電影內容以美國陪審團制度為核心,講述一起對美國維克斯堡槍枝公司提告的事件。原告丈夫遭到持有攻擊型半自動步槍的兇手殺害,因此,原告以不該生產殺傷力強大的武器為由提告;然而被告維克斯堡槍枝公司,卻以美國憲法第二條──保護人民擁槍自衛權利為依據而據理力爭。劇情在只求勝訴的陪審團,與夾帶祕密的九號陪審員尼克·伊斯特(約翰·庫薩克飾演)之間的碰撞下,陷入膠著。從理性的法律角度切入,看似一目了然的案件,卻因割捨不了感性的人性弱點,導致事件的走向峰迴路轉。

  「最終判決結果眾望所歸,那麼失控的是什麼?」法官邱筱涵認為,失控的應是陪審制度以及審判過程的不足。精挑細選的12名陪審員,在選任階段未受資訊保密,因而讓財團有機可乘,以外力左右陪審員審判意志;甚至,未受專業訓練的陪審員,在審判過程輕易展露脆弱人性,造成判決結果不如預期,都可能是失控的原因。除此之外,邱筱涵也說明,台灣目前無陪審制度,但台灣目前就國民人民參與審判有推動國民法官制度,並於北中南分別舉行過模擬法庭。

  「即便法律是理性的,到最後,作出判決的人類,終究是不理性的動物。」畢業於世新廣電系的導演葉天倫,引用英美電影《判決》觀後感想。3月27日發生於台鐵車廂揮刀事件,當媒體、社會氛圍瀰漫罵聲指責兇手時,卻忽略對方行兇動機,來自於孤立無援的崩潰精神,對此,葉天倫提出反思,「法律是否該無視憐憫,做出審判?」,人類能否如同矇眼的正義女神,拋開人性做出最公正的判決,這把道德的衡量尺,在每個人心中長度都不同。葉天倫也在談話中提到,將複雜、冰冷的法律以電影敘事呈現,讓民眾能簡單地了解,是身為影像工作者創作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