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艾嘉與嚴俊傑演繹音樂鬼故事《曖魅》
更多新聞: 吳念軒分享撞鬼經驗太驚悚!嚇到身體完全不能動

7 年前,金馬影后張艾嘉、鋼琴家嚴俊傑以及樂評人焦元溥,在NSO「音樂與朗讀」講座系列將李斯特為鋼琴所寫的單人朗誦戲劇《蕾諾兒》,於國家音樂廳演奏廳首演,隨後也在上海簡單生活節巡演,轟動兩岸三地。多年後,3 人再度攜手,在典雅的古典演出中加入了多媒體,重新演繹古典音樂中的鬼魅精靈。在演出前,《大劇報》以紙上問答形式向焦元溥提問,談古典音樂中鬼怪,以及張艾嘉與嚴俊傑如何詮釋、挑戰、營造難得一見的古典鬼故事之夜。
Q:聽說您對音樂中的妖魔鬼怪特別感興趣,所以才有《曖魅》這樣結合朗誦與鋼琴演奏的策畫演出?

A:我的確對這類主題很感興趣,但感興趣的倒不是妖魔,而是創作者無邊無際的想像力:10 位作曲家寫聖歌,聽起來可能大同小異;10 位作曲家寫魔鬼,結果多半天差地遠。畢竟沒人真的見過魔鬼,怎麼想像都可以。不過這場音樂會更是鋼琴家嚴俊傑的發想,在精靈與妖魔之外增添了愛情──應該說,《曖魅》中的鬼故事,例如李斯特《蕾諾兒》和拉威爾〈水精靈〉都可說是愛情故事。一邊是暗黑,一邊是豔紅,這就是《曖魅》的基調。

Q:您在臺灣規劃了許多音樂跨域演出形式,其背後發想為何?

A:其實我不覺得我做的事是「跨域」。的確,一般人看到音樂和文學結合,會覺得那是「跨域」。但我規劃的這些音樂會,一種是討論作家作品中提到的音樂創作,一種是討論以文學作品發想的音樂創作,這都是音樂作品本身就和文學有關,後者更是直接相關。若要深入理解這些音樂創作,了解作曲家創作時的文化氛圍及「語境」,其實應該要閱讀這些文學作品。

以這次《曖魅》要呈現的作品來說,李斯特《三首佩脫拉克十四行詩》原本是聲樂曲,後來改成更出色的鋼琴獨奏版。我們在鋼琴演出之前先請張艾嘉為大家朗讀這些詩(中文翻譯版),讓大家更進入佩脫拉克的世界,再來聽李斯特對這三首詩作的音樂抒發。拉威爾《夜之加斯巴》更可說是「按照詩作譜寫」的樂曲,尤其是第一和第三首,詩作中的所有描述、情節、意象,都可在音樂裡找到對應。當然我們可以直接欣賞《夜之加斯巴》;那是極其精采,聽眾就算不知道任何背景,也會被音樂給迷住的創作。

但如果想要知道為何曲子會那樣寫,就必須知道拉威爾的依據,而這兩部作品的樂譜,在樂曲前也都放了詩作。對演奏者來說,的確也應該先閱讀樂曲前的詩,再來思考接下來要演奏的作品。

至於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我們演出的段落本來就是戲劇配樂,就和現在的電影配樂一樣。當然我們可以單獨演出這些音樂,一如現在我們也可演奏《星際大戰》裡面的經典樂曲,但把音樂回復到原本演出的場景,也是完全合適的做法。在孟德爾頌的樂譜上,他的確也標上了台詞,只是一般音樂會沒有演出而已。李斯特的《蕾諾兒》,本來就是寫給朗誦與鋼琴的作品,我們只是演出它(改成中文翻譯),並沒有「跨域」。事實上,藝術本來就該融會貫通,如果認為音樂只是音樂,文學只是文學,那就小看它們了。

Q:從題目到音樂曲目,有哪些思考點、困難與有趣的事?

A:如果可以,我總是希望能夠演出精采、值得欣賞,但一般人不常聽到、甚至不知道的作品,李斯特的《蕾諾兒》就是這樣的創作。在昔日德語區,朗誦搭配鋼琴的演出非常風行,相關作品極多。畢竟只要家裡有鋼琴,就可以演出這類作品,著名創作甚至還熱門到可以巡迴演出。李斯特寫了5首這樣的創作,《蕾諾兒》是第一首,也是篇幅最長的一首(約17分鐘),或許也是最精采的一首。

雖然很少人錄音,但在YouTube上就可以找到翻譯成各國語文的演出,非常有趣。這次我們推出中文翻譯版,希望大家能夠認識也喜愛這樣的經典,感受李斯特的魔性想像力。至於困難與有趣的事⋯⋯嗯,演出任何音樂作品,都很困難,我們要不斷努力、精益求精、永遠追求進步,但也因此,如果樂在其中,愈困難也就愈有趣。如果還是演出難得上演的曲目,那就更有趣了!



Q:張艾嘉從一人飾4角的《蕾諾兒》到一人飾13角的《仲夏夜之夢》,再到這次的演出,就您的觀察,她對於這種形式的演出有何想法?

A:簡單生活節在上海首次開辦的時候,邀請張姊演出。大家都以為她會唱〈愛的代價〉之類的名作,沒想到她說:「我要演李斯特的《蕾諾兒》。」據說那時簡單生活節的團隊先是全部愣住,接著爆出熱烈掌聲,說這實在太酷了!那次演出張姊還安排了討論,和大家介紹這樣形式的作品,其實就是「在沒有電影的時代,大家在家裡演出的電影或話劇」。至於把《仲夏夜之夢》改成單人朗誦版本,是因為那時國家交響樂團(NSO) 規劃了「早期浪漫系列」,而我希望能上演孟德爾頌全本《仲夏夜之夢》戲劇配樂,而不只是演音樂會序曲或選曲。但既然要演,就必須把這些音樂串聯起來,因此才想到這個方式。

張姊花了非常多時間準備。我們12月底演出,她4月就開始練習,7月給我們第一個試錄,11月底金馬獎一忙完,隔天就到樂團排練。整個12月,除了和樂團3次排練,她私下和我們練了9次。

當然,我也很好奇為何她會花這麼多時間心力在這場演出。她說:「無論作為演員或導演,我總是想做沒有做過的事,迎接尚未遭遇的挑戰,學習未曾獲得的經驗與能力。能夠有機會學習新東西(古典音樂),能夠和傑出古典音樂家同台演出,就是這樣的事。」而她覺得非常過癮。這幾年合作下來,我完全可以說,張姊就是這樣敬業樂業,永遠嘗試新東西、接受新挑戰的人,我非常佩服她。

Q:那您怎麼看張艾嘉的表演呢?

A:以《蕾諾兒》來說。最初我們在臺灣演出4場,後來上海再演,張姊就從頭來過,把自己當成新手,再度審視每一個細節,也提出相當不一樣的詮釋:以前我只認為《蕾諾兒》是個驚悚可怕的鬼故事,但在張姊的第二次演出中,不過改了幾句話的語調,就增加了這個故事的面向,讓我領悟到《蕾諾兒》也可以是個淒美無奈的愛情故事。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就在於它們總是比我們所能想像的還要豐富開放,也總能以不同角度呈現與詮釋。張艾嘉是卓越的演員、出色的聲音表演家,也是有目共睹的編劇與導演。她能以非常宏觀、全方位的角度來看這些創作,我非常期待她在《曖魅》的演出。

Q:所以《曖魅》本質上仍是音樂會囉?

A:是的,因為這也是嚴俊傑的演出,而他要彈的作品,像是《夜之加斯巴》和拉赫曼尼諾夫改編的《仲夏夜之夢》之〈詼諧曲〉,都屬鋼琴作品中最刁鑽困難的創作。我們不只可以聽到張艾嘉的聲音魔法,更能看到鋼琴家的精湛炫技。然而《曖魅》也不只是音樂會,因為還加上了陳彥任的影像設計等等環節,所以會是音樂與文學、聽覺與視覺的綜合呈現。

這和之前我們做過的解說音樂會都不一樣,期待大家和我們一同探索這些作品中的浪漫愛情與魔幻奇想!

文章來源:MUZIK古典樂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