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當了父母後才更懂愛:透過 4 部親子電影,學習與孩子建立美好關係的訣竅
更多新聞: 鼓勵暑假親子共遊 國立社教機構19歲以下免費入館

小時候,世界總是繞著爸媽打轉,他們以身作則,負責孩子從裡到外的養育。長大後,終於明白以前他們所說「等你當了父母就知道」的道理,我們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小孩,背負起照顧與教育的責任。

只是,每當與孩子溝通不良、感到身心俱疲時,不免會捫心自問:「我真的適合當一位爸爸或媽媽嗎?」或許,在感到盲目、無所適從的時候,可以經由書本上的文字或電影中的故事獲得一些啟發與方向。

1. 《不存在的房間》

改編自愛爾蘭作家愛瑪.唐納修的同名小說,劇情描述 19 歲的少女 JOY 被綁架囚禁後,生下兒子 Jack,兩人一起在窄小的房間度過 5 年的時光。

JOY 身為母親,盡心地保護孩子,在小小的房間裡,告訴他世界的樣貌。對 JOY 來說,被關在牢籠裡理當是人生最痛苦的事,但 Jack 的誕生反而給了她一絲光明,即便資訊有限、即便只是一個小房間,她仍然要給孩子無憂、快樂的童年。

在 JOY 歷經憂鬱症後,母子兩人決定攜手跨出來,好好地端詳這個世界各種新奇有趣的事物。倘若房間象徵的是禁錮每個父母的牢房,孩子就好像一份希望,當你放下困境真心去愛、與孩子共同成長,自然會得到美好的回饋。(延伸閱讀:你是哪種類型的父母?「教養,是幫助孩子長大成人!」而不是將自己的願望投射在他們身上

2. 《姐姐的守護者》

同樣是由書籍改編的電影《姐姐的守護者》便較具爭議性。女主角 Anna 的出生,是為了延續姐姐 Kate 的生命,而作為兩個女兒的父母親,又應該用什麼樣的角度或教育,來維持全家人的心靈平衡呢?

確實,從成為父母的那一刻開始,肩膀上就多了一份沉重的責任。劇中的母親 Sarah 就是最好的例子,她可以為了 Kate 不惜任何代價,卻也在她頑固的執念中,忽視了孩子心裡的聲音。

編輯認為,這部電影比較能讓觀眾看到身為父母「盲目」的一面,透過故事情節的走向,無疑地也是為我們上了一課:「你的好,真的是對孩子好嗎?」

3. 《奇蹟男孩》

這部電影不僅適合爸媽觀看,同時也是一部寓教於樂的作品。不管是天生有顏面殘缺的男孩 Auggie 的樂觀,或是他的父母對孩子不厭其煩的鼓勵,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正向觀點。

若孩子天生有殘缺,父母所表現出的態度就很重要,好壞之間都可能影響孩子的心靈與未來的價值觀。在劇中,Auggie 的雙親總是能在孩子受到欺負或異樣眼光時,給予溫暖的鼓勵或正面的力量,也許就是因為這樣的表現,讓 Auggie 在無形中也有一顆溫暖善良的心。(延伸閱讀:全台票房飆破千萬!真人真事改編,勵志小品《奇蹟男孩》3 大必看亮點!

「當你無法知道這人是好是壞,那就要用心去看。」有時候,不見得是對外人,反倒是對家人,更應該抱持著互相關懷、互相了解的心,當然就能成就良好的家庭關係。

4. 《美麗人生》

《美麗人生》電影上映於 1997 年,劇情設定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個猶太家庭進入納粹集中營的故事。幽默的父親 Guido,為了不想讓 5 歲的兒子 Joshua 在沒有父母的陪伴下過著恐懼、擔憂的生活,於是把集中營的種種事物,化作一場遊戲,過程中沒有血腥打鬥,取而代之的是一份父子間的溫柔與默契。

許多觀眾看了 Guido 的睿智和 Joshua 的天真無邪後,紛紛領悟了親子間的真諦。而這種在痛苦中努力製造快樂的動作,其實也是間接告訴我們,不論遇到什麼困難,爸媽都要站在一個穩固的位置,細心地帶領孩子成長,並養成在困境中保持樂觀的心。(延伸閱讀:慢養並非放養!學習英式教養的優雅育兒,享受為人父母的幸福角色)

相信,這幾部電影所刻劃出的人物、故事,都在不少人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透過別人的故事,我們看到了世人在成為父母後可能會遇到的種種困難,又經由劇情的角色,提供給爸媽另一個層面的參考值,甚至也讓我們更懂愛的價值。

(本文由 女子學授權,原文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