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檢視、修正自己或外在的評判?6個問題助你思考

觀察我們究竟會投入多少精力、時間和情感在評判上時,和在體會到多數人通常都想要自己的評判達到公平與均衡時,我們也會看到自己的評判在偏見與單一化方面是多麼的薄弱。因此,我們要如何加強後續的努力,才能避掉拙劣評判的隱患,又同時信賴自己深藏內心的極個人評判呢?

首先,我們必須有動機去探索與挑戰自己的評判。而動機往往要建立在自我接納(self-acceptance)的基礎上:當我們接受自己是評判的生物、接受我們的評判量尺是身為社會性人類的生活必要元素,那麼對於留意與承認我們的評判的焦慮也會減少。諸如「我不是要批評你」之類的常見措辭,將會暴露出困惑與虛偽。取而代之的,是會產生疑問:「我的評判是什麼?」和「它們公平嗎?」

這個步驟會帶我們繼續進行下一步:鑑別我們的評判,迫使自己查核事實。我們會思考:我對這個人或對自己的評判,真的與我所知的事實吻合嗎?我的假設以及隨之而來的反應模式,已經過時或不恰當嗎?為自己的評判命名,或只是一窺評判在自己人際關係中扮演的角色,就能幫助我們區分優劣。

從心理學作為有療效的「談話治療」(talking cure)的一開始,就已經證實,為我們的想法與感受命名,能緩解產生不良後果的反應。這種對我們想法的情緒內容命名的方式,如今稱為「情緒標籤化」(affect labeling),已可見到它降低杏仁核(這裡會觸發焦慮、恐懼,和因兩者而來的防禦心)的活動,並增強額葉的反應(涉及反思與衝動控制)。常見的防衛與偏見會保護我們的尊嚴,也會貶低他人的尊嚴,我們在識別這兩者的情緒力量時,得到了評價它們的工具。

最後,我們可以藉由一連串的反思問題,關注我們的評判對自己的人生有何影響。

六個問題,體檢你的評判量尺


●我的評判對我有利,還是不利?
也就是:我讚賞的人是滿足我的需求、渴望、價值與利益嗎?或者,我接近與依附的人是帶我通往陰暗窄巷與死胡同,我在當中沒有獲得滿足、愉悅或意義,還要投注大量的情緒能量?
●我的評判是有彈性與容易受影響的嗎?
●我會吸收和其他人有關的新資訊嗎?我重新評估自己對別人的觀點時,情緒起伏會非常大嗎?
這種時候,我可以在不偏離自己已投注情感的依戀和立場之下,對他人的觀點做出負面回應嗎?在情緒穩定與情緒僵化之間,是否有恰當的平衡,讓我可以忠於自己,又不陷入負面漩渦中?當我的評判是負面否定時,還能接受他人批判性的修正嗎?
●我的評判對自身利益太簡單思考了嗎?
我能區分過錯的嚴重性和過錯對我的影響嗎?舉例來說,我看得出一個造成我極大麻煩或反感的錯誤,可能是因為其他部分無關緊要的過失嗎?
●我願意與別人交流評判嗎?
一旦我這麼做,就會願意改變自己的觀點嗎?當我看到支持相反立場的證據,或者是我不喜歡的人所提出的證據,我能覺察到內心有所抗拒嗎?我可以質疑這個抗拒、壓抑它,並採用擺在眼前的證據嗎?非常不同的觀點也可能是有道理,我能牢記這點嗎?
●我能察覺到自己會以一個人的外表、宗教、種族、性別或政治立場,做出沒根據的假設嗎?
最能清楚看出容易受這種偏見影響的指標,就是輕易誇口說「自己沒有偏見」。我們有很多反應會包含潛意識的聯想。有些聯想引導我們進入自己深層的價值觀,而且我們可以像利用指南針一樣,運用它們指引自己實現目標。然而,有些潛意識的聯想會導致對別人與自己有不公平的反應。承認與檢視它們必須當成日常努力的功課。這項功課應該會有正面肯定的感覺因為評判量尺的易受影響性,不應該造成我們不信賴自己的所有反應。
●就算我的評判充滿情緒,我還是能相信它們嗎?
這是至關重要的問題,不可能有一勞永逸的答案;我們每天訓練自己的評判量尺時,必須將此列入思考。這意味著要利用我們的能力來辨識出對周遭環境有偏見的情緒。

持續不斷檢視與修正自己的評判

我們打從一出生,就準備好要審視與評判自己遇到的所有事物;我們打從一出生,就會體驗到別人對我和這個世界做出的評判。

我們如何遊走在每天接收到的,以及自己不斷分撥給別人的讚美與責備之中,會形塑我們的身分、行為和人際關係。這些評判源自於我們深切的個人利益與欲望。

對所有人來說,首要與終生的任務,就是聆聽自己的評判量尺並從中學習,同時也要挑戰並樂於修正自己的評判量尺。持續不斷檢視與琢磨自己的評判,可能令人筋疲力盡與覺得羞愧,但也會有所回報與振奮人心,而且這也是我們能好好生活在摯愛的人、以及與我們共享世界的人之中的最佳方式。

內容摘錄自被批評的勇氣:為什麼我們那麼在意別人的評價,卻又總是喜愛議論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