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的樂壇預言之一:在家享樂

比起以往靠著沙龍私人音樂會,或是家中直立鋼琴取樂的年代,在廣播、電視乃至網路、串流大行其道的今日,傳染病大規模流行,對愛樂生活而言似乎已經不是那麼致命——畢竟「現場」早已不是表演活動的唯一主流型式——不過這次武漢肺炎影響之大,非只在身體健康層面,在樂壇史上,也必將留下清晰可見的痕跡,下面就來看看音樂人們怎麼說。

1. 業餘音樂創作活動再次風行

為了抓住隔離期間來敲門的創作靈感與音樂熱情,習樂app與提供樂譜的網站,像是nKoda大受歡迎,樂器行也隨之大發利市,英國大型鋼琴經銷商Coach House Pianos、The Piano Gallery都指出,許多人趕在封鎖前搶購,確保樂器能及時運抵家門:「鋼琴竟然也搭上了搶購潮。」德國指揮André de Ridder則認為這很正常:音樂是如此不可或缺,人們在隔離中都要把自己的作品與演奏放上社交媒體,這對創意必有正面影響。 此外,隨著越來越多人在家工作,以往用於通勤的時間也被節省下來,轉用到了業餘音樂製作方面。(來自Timmy Fisher)

2. 小型音樂會再獲重視

2013年,私宅音樂會平臺Groupmuse成立,此時表藝節目的主流仍是大型演出。但當疫情來襲,舉辦僅有10到15人的小演出,就比推出大型音樂會要有可能得多(布達佩斯的一家劇院,倒是在疫情來臨之前,就開始了一對一的到府演出),對於小型演出經營者而言,這不啻是擴展業務、思考策展、發揮創意的機會,像Andrew Ousley在教堂地下室及地下墓穴舉辦的The Crypt Sessions與The Angel’s Share即是一例,場內僅有49個席位,讓他成功避開所謂的「大規模群聚」。(來自Jeffrey Arlo Brown)

3. 古典音樂家需要更多休息

疫情讓音樂家們有了難得的休息時間。倫敦的藝術經紀公司Harrison Parrott正在規劃長期戰略,除了帶領組織度過危機,Jasper Parrott也一邊學起日語,一邊鼓勵旗下音樂家繼續做自己的事、花點時間喘口氣、想一想。柏林的藝術經記人Sonia Simmenaue則說:「我們鬆了一口氣,工作實在太多了。」 雖然音樂家、經紀人、公關都不該期待抗疫假,但這行節奏真的過於緊湊、長期壓榨一天工作16小時還沒有加班費可領的實習生,唯有疫情能使人停下來思考,也許能帶來改變——最好的點子,往往都在閒晃時產生。(來自JAB)

更多古典樂新訊息:MUZIK閱聽古典樂

24小時古典樂線上聽:MUZIK 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