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建築也有紀錄片!《建築慢慢》 紀錄為這塊土地發聲的建築

合作超過十年、並多次獲金鐘獎入圍與獲獎肯定的雙導演組合謝欣志、陳芝安,這次推出全新作品-公視紀實《建築慢慢》,即將在5月13日(四)晚間十點於公視頻道播出。該片介紹江文淵、廖偉立、黃聲遠、曾志偉四位建築師,不甘於只侍從市場與業主的需求,他們希望與土地有更深的咬合關係,他們期待在地化的特色、能修補現代性過於均質的不足,他們想要發展出獨特而充滿地域性的風格,他們甚至透過建築作品,來帶領我們重新思考我們是誰?我們該看重什麼價值?有沒有新的生活契機與樣貌值得嘗試?

更多新聞: 黃明川睽違22年再戰大銀幕!《波濤最深處》從台灣出發走向國際

談起拍攝緣起,導演陳芝安說,建築曾經對她來說,只有功能上的供需,沒有其它的交流,建築是要背二十年房貸的房地產,是沒有其它佈局可能的三房二廳。直到五年前,跟著建築評論家王增榮老師去了一趟德國,旅行的目的就是看建築。在德國科隆遼闊的田野中,鑽進鄉間的一個小教堂,然後安靜的坐著,接受來自上天的光、雨、風的洗滌。從那一刻開始,對建築的嚮往就一直埋在心中,幻想著哪一天能以建築為紀錄片題材,說一個建築的故事。於是把鏡頭對象台灣,開始找尋這個土地上的建築故事。

台灣建築也有紀錄片!《建築慢慢》 紀錄為這塊土地發聲的建築

「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是 2021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也是這部紀錄片最重要的核心。對於一般人來說,建築可能就等於房地產,或覺得建築師離我們很遙遠,這部紀錄片將大家重新認識建築,建築就是生活,從台灣土地長出來的生活型態所型塑的建築,非常常民,也非常國際。

本片主角之一的建築師黃聲遠及田中央工作群,將代表台灣進入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大會主場館展出,也是台灣第一個獲大會邀請,進駐雙年展大會主場館的建築團隊。現代社會發展,人口往都市集中是趨勢,田中央建築師黃聲遠認為,往同一種制度集中,不該是唯一選擇,城市不是鄉的下一步,鄉也不必為了城扭曲,每一個小地方都需要相信自己能夠有自己前進的方向。跳脫建築是一個房子的尺度,黃聲遠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沒有疆域的建築形。

台灣建築也有紀錄片!《建築慢慢》 紀錄為這塊土地發聲的建築

影片主角之一的曾志偉,也是2021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的參展團隊。代表的是台灣一個建築的新世代,他脫離了所有建築各種主義所建立的形式,自成一格,同時帶來啟發性。而另一位建築師廖偉立,企圖要為混亂駁雜的台灣建築提出了一個解答。他總是擁抱童年成長的小鎮記憶,因為他獨到的眼光,兒時在通霄所經歷的一切,以及對土地強烈的情感與記憶,成為他創作情感與熱情的來源。

台灣建築也有紀錄片!《建築慢慢》 紀錄為這塊土地發聲的建築

而建築師江文淵發現,全世界超過一半的人擠在都市裡,溫室氣體正在加速地球暖化,熱輻射讓都市形成一個大蒸籠,廢熱、廢氣、懸浮粒子、粉塵和人們一起在這個壓力鍋裡蒸煮,我們看似身在進步的時代,但生活品質卻非常低落。於是他成立了一個與一般房地產公司風格迥異的半畝塘,要讓人們住在都市高樓大廈裡的人,也能生活在一座座的山林裡。他花了20年,尋找都市造山的方法,在大樓屋頂種灌木、在家戶陽台種小喬木,在內縮空間種可食原生植物,創造出森林般的複層空間。這是當代常民建築的新思維,透過都市造山,讓都市建築還給地球100%的綠。

台灣建築也有紀錄片!《建築慢慢》 紀錄為這塊土地發聲的建築

導演謝欣志覺得,紀錄片工作者與建築師這兩個工作,本質上非常接近,都必須對生長的土地有感情,對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觀察入微、對時代發展有所分析,對歷史文化脈絡有所探尋。不同的是,建築師所承受的規模、複雜度、壓力、甚至金額,都是紀錄片工作者望塵莫及的。導演希望藉由此片,不只要帶大家走進建築的殿堂,更希望透過提問、反省,找到一個對生活的提案,對生命的追尋。

(民視新聞網/洪雨汝 綜合報導)



更多新聞: 「農場我的家」為沉默生靈發聲 揪豬界梅姨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