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也曾被割韭菜!央行回顧302年前「南海泡沫」籲投資人保持警惕
央行回顧302年前「南海泡沫」。(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財經中心/李明融報導

投資理財有賺有賠,各個投資策略都有其「風險」存在,任何人投資都應該了解並且慎重面對每次的損益,就連偉大科學家牛頓也深受其中的道理。在西元1720年,金融界爆發史上著名的南海泡沫(South Sea Bubble)事件,原本看好的股票飆漲10倍之多,沒想到,最後股價崩跌,牛頓慘遭割韭菜,慘賠2萬英鎊(相當於1位技術性勞工工作600多年的薪水),中央銀行在臉書上特別回顧這起事件。

更多新聞: 一年告千件「塞爆地檢署」!林義傑「抓盜版公司」賺千萬手法曝光

牛頓也曾被割韭菜!央行回顧302年前「南海泡沫」籲投資人保持警惕
牛頓曾受金融海嘯波及。(圖/翻攝自中央銀行臉書)

央行臉書全文:

小編先前曾與大家分享史上三大泡沫中的二個泡沫—鬱金香狂熱(tulip mania)與密西西比泡沫(Mississippi Bubble),最後一個粉絲敲碗作業來啦!今天就來看看英國在1720年的南海泡沫(South Sea Bubble)。

要說南海泡沫的歷史,得從故事的主人翁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說起。1711年,英國政府因戰爭積欠逾900萬英鎊的龐大債務,遂決定接受倫敦商人George Caswall、John Blunt的提議,於同年成立南海公司,藉由以債權換股權的方式,讓英國的政府債權人從無數個,變為唯一一個,也就是南海公司。

英國政府的債權人將英國國債轉換成南海公司的股票後,每年可固定收取6%的股利;至於南海公司,則取得由英國政府授予與西班牙南美洲殖民地(當時彼等稱作為南海)貿易之壟斷權,作為回報。南海公司以銷售英國若干商品、販賣非洲奴隸等貿易活動的龐大獲利,將回饋公司股東,作為吸引投資人的宣傳手段;此外,南海公司與英國政府的合作關係密切,讓人們產生似有政府撐腰的錯覺,以為投資這家公司,未來就能賺大錢。

1720年4月,南海公司又再次提出向英國政府融資的大型以債換股計畫,藉由「南海法案」(South Sea Bill)的通過,取得南美洲貿易壟斷權。於是,南海泡沫愈吹愈大。南海公司股價從1720年1月的約120英鎊,上漲至逾300英鎊;迨至同年夏天,南海公司股價已飆漲約10倍,達到約1,000英鎊的價位,帶動倫敦股市大漲。據外媒報導,當時從英國國王喬治一世(George I)到女僕都買了南海公司的股票,交易盛況空前。

其實,南海公司向股東承諾的貿易活動和豐厚利潤,始終沒有真正兌現;其真正從事的業務,恐僅是將政府承諾每年給予的利息所得,再轉發予投資者。不久後,英國國會爲打擊「泡沫公司」(bubble company),於1720年6月11日通過了「泡沫法」(The Bubble Act),除經皇家特許外,禁止新成立任何股份公司,致股市投資熱潮開始退燒。影響所及,南海公司股價從1720年9月開始急遽崩跌,迨至10月,跌幅已逾75%;南海公司股價驟跌後,社會各個層面幾乎無一倖免,成千上萬的家庭被毀,尤其是投入鉅額資金的社會菁英與機構。

據說,知名物理學家牛頓(Isaac Newton)在南海公司股價起漲時,曾小賺7,000英鎊,但因抵擋不住南海公司股價持續飆漲的誘惑,又再度進場,最終被割韭菜,慘賠20,000英鎊收場。遭逢此一打擊,牛頓說了一句名言:「我可以預測天體的運行,但無法預測人類的瘋狂。」(I can calculate the motions of heavenly bodies, but not the madness of people)小編很好奇1720年在英國慘賠20,000英鎊是什麼概念呢?查了一下,居然相當於一個技術性勞工工作600多年的薪水!可以買上185匹馬或240頭乳牛!牛頓真的賠很大啊!

南海泡沫破裂,當時輿論嘩然,各界群情激昂。文人墨客以詩歌、諷刺漫畫和舞台戲劇,抨擊市場和那些被認為的始作俑者。英國國會展開調查揪出元兇,南海公司董事會成員被傳召到國會出席問訊,當中有位居內閣高官者遭受彈劾,據說私人資產被沒收補償投資人。時任英國財政大臣John Aislabe也被撤職,甚至一度被羈押在倫敦塔裡。

南海泡沫凸顯了投資者盲從、市場貪婪與金融監管等問題。伴隨南海泡沫破裂,股份公司紛紛倒閉;最後,倫敦皇家交易所只剩3家股份公司可供交易,也就是俗稱的「三姐妹」:BoE、東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及南海公司。

超級比一比,小編先前介紹過的密西西比泡沫,雖與南海泡沫同在1720年發生,但有何不同呢?南海泡沫已被後人視為金融醜聞案件,至於密西西比泡沫,紐約Fed官員與前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Peter Garber都指出,密西西比公司其實很認真地發展殖民地貿易,基本面相當穩健,主要的問題係出在失敗的貨幣實驗(發行銀行券、固定股票價格),從而導致短暫的惡性通膨(hyperinflation)。不過,不管是南海泡沫,還是密西西比泡沫,以結果來看,投資人都是血本無歸。

更多新聞: 手機瀏覽器「市佔排名」最受歡迎非「Chrome」 「它」奪龍頭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