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新聞/接觸到確診者怎麼辦? 醫揭一張圖了解「面對猴痘需要知道的事」
接觸到確診者怎麼辦,一張圖了解「面對猴痘需要知道的事」。(圖/擷取自WHO網站)

COVID-19疫情仍在延燒,猴痘又開始在全球蔓延,台灣也在24日公布第一例境外移入案例。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今(26)日說明,接觸者在接觸後21天內,應監測所有接觸者的症狀,包含發燒、畏寒、淋巴結腫大和皮疹,高風險接觸者,使用牛痘預防接種、或天花猴痘預防接種。

更多新聞: 快新聞/WHO宣布 猴痘疫情尚不構成全球公衛緊急事件

姜冠宇在臉書分享國際案例表示,NEJM於上周發表一篇病例報告,描述猴痘患者被診治的經過,「肛門周圍和陰莖的潰瘍、直腸疼痛和皮疹」,其中直腸疼痛,是痛到無法肛門指診的,無法坐下,也影響睡眠排便。個案住院前9天持續惡化,接受住院隔離治療後第9天病灶結痂脫落、上皮再生,不具感染性而出院,病程約為18天。

姜冠宇指出,診斷為猴痘之後,目前的醫療人員防護建議為,穿戴長袍、手套、護目鏡和N95口罩並且病人為單人病房確診者應保持隔離,直到所有皮膚損傷消失並長出新的皮膚層,包括粘膜。

姜冠宇說明,感染猴痘病毒的人被認為在出現症狀時就具有傳染性,病毒通過直接接觸(接觸體液或猴痘病灶)或間接接觸(接觸衣服或床上用品等污染物)進入皮膚或黏膜破裂處;它也可以在長時間的面對面接觸後的呼吸道飛沫傳播,在流行區和非流行區都記錄了家庭傳播,醫院內傳播則為少見。

姜冠宇提及,在持續約7至14天的潛伏期內,猴痘病毒最初在感染部位大量複製,擴散到局部淋巴結,並引起病毒血症,在這段時間之後,會出現以發燒、頭痛和淋巴結腫大為特徵的前驅疾病;淋巴結病的存在可以區分猴痘和天花。但姜冠宇提醒要注意,並非所有患者都報告有發燒。

姜冠宇說,除了PCR之外,血清也可以驗出猴痘IgM,猴痘病毒有兩個不同的分支,剛果盆地進化枝在中非流行,與高達 11% 的病死率有關,西非分支相對不太嚴重,病死率 < 3%。

姜冠宇表示,猴痘確診後治療選擇有tecovirimat和cidofovir 兩款抗病毒藥,以及痘苗免疫球蛋白靜脈注射,病人在住院後第9天,病灶全部結痂脫落,上皮再生充分。

姜冠宇提醒,任何接觸者在接觸後 21 天內,應監測所有接觸者的症狀,包含發燒、畏寒、淋巴結腫大和皮疹;高風險接觸者,使用牛痘預防接種、或天花猴痘預防接種,共兩款選擇其一進行暴露後預防,對於中等風險的接觸者也可以考慮。

快新聞/接觸到確診者怎麼辦? 醫揭一張圖了解「面對猴痘需要知道的事」
姜冠宇提醒,接觸者在接觸後21天內,應監測所有接觸者的症狀,包含發燒、畏寒、淋巴結腫大和皮疹。(圖/擷取自姜冠宇醫師 Pro'spect臉書)

(民視新聞網/綜合報導)

更多新聞: 快新聞/新莊火鍋店8惡煞眾目下砍人 侯友宜怒:一個都逃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