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新聞/政治攻防殃及綠電產業 經濟部回應了
綠電產業成為近日政治攻防議題。(示意圖/民視新聞資料照)

即時中心/林耿郁報導

近期台灣能源爭議延燒,波及特定立委與能源公司,引發各界對我國綠能產業的諸多質疑;對此經濟部能源局今(16)日表示,綠電是國際趨勢、是台灣重要的基礎建設與生產要素,「相關攻防不應傷害台灣產業競爭力!」

更多新聞: 快新聞/不忍了!館長二度直播還是沒證據 民進黨:已完成蒐證提告誹謗

近期台電虧損金額4,000億、電價或將「有序調整」的議題備受各界關注;但針對核能與綠能的攻防爭議,不僅牽扯特定立委與能源公司,甚至對整體「綠能」產業也帶來負面影響;對此經濟部能源局今(16)日發布新聞稿,希望各界停止攻擊綠電產業。

經濟部能源局表示,政治上攻防的言論,不宜汙名、醜化綠電;因綠電產業發展,是國際趨勢,也已成為台灣產業發展重要的基礎建設,以及各產業生產要素一環,且「包括在野黨候選人」也相繼提出發展更多綠電佔比的願景,呼籲「相關攻防不應傷害台灣產業競爭力」。

經濟部指出,歐洲商會、美國商會等外國商會,皆指出企業對再生能源需求增加;工總、工商協進會及台積電等,甚至認為台灣綠電發展較慢、應該再加速;國際廠商如Google、美光等大廠,也曾表達希望台灣政府提供足夠綠電,在在凸顯綠電發展的必要性,及綠電對產業在國際競爭上的重要性。

至於部分批評者,認為政府以「標案」採購能源,經濟部認為相關言論並不正確;事實上綠電發展是採取先躉購,後轉供、競標等模式;初期以躉購費率購電,後期能源廠商,則會直接賣給需求綠電的民間企業,無需台電另外付錢。

經濟部以太陽光電為例,2010年時每度電費平均高達11.75元,到2023年時已下降到4.46元;此為再生能源發展歷程;當年超過10元並非為了「圖利廠商」,而是在為國家「能源轉型」奠定基礎;呼籲外界應給綠電產業以公允評價!

「躉(ㄉㄨㄣˇ)購」(Feed-In Tariff, FIT)是一種為推廣再生能源發電的「保證收購」制度;與固定金額補貼不同,躉購是指政府或台電公司,以特定費率在特定年限內,收購能源業者所發出的電力;現行的躉購費率,視裝置容量大小,分為「政府規定」及「競標價」兩種不同的定價方式。

更多新聞: 快新聞/桃園煉油廠驚傳跳電 工場緊急停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