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way門市曾是麥當勞兩倍,最後淪落出售!兩大危機,直接把霸主踢下神壇
來源:pxhere Subway在美國的門市數一度高達2.7萬,接近麥當勞的一倍,然而過多的店家數導致單店銷售額受到影響。

前陣子,潛艇堡連鎖店Subway宣佈以95.5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私募股權公司Roark Capital。這間近60年歷史的速食連鎖店曾經有著比麥當勞更多的門市,然而近年卻一度陷入困境,大幅關閉上千間店。

更多新聞: 2023趙露思穿搭品牌私服!MAYBINS、in nume成熟甜美,「這牌」成各大明星愛牌!

速食業中的「異類」,門市一度超車龍頭麥當勞

Subway成立於1965年,這間潛艇堡連鎖店的故事要從一場派對中說起。當時剛升上大學的醫學院學生佛萊德.德路卡(Fred DeLuca)跟隨父母參加核物理學家彼得.巴克(Peter Buck)的私人派對。為學費所苦的他大膽地向巴克請求協助,最終他說服對方投資1,000美元開設潛艇堡店「Pete's Super Submarines」賺取學費,這便是Subway的開端。

德路卡銷售的潛艇堡大獲好評,開店第一天就賣出超過300份,幾年後店名變更為Subway,並開啟了藉由加盟快速擴張的方向。Subway花了10多年時間,在1978年達到100間門市的規模,接著不到10年內門市成長至1,000間,而到1990年時Subway開出了第5,000家門市。

在滿是炸雞、薯條與漢堡的速食產業裡,沒有任何油炸食物、只販售潛艇堡與簡單飲料、餅乾的Subway可說是一個異類,但這也成為他們得天獨厚的優勢,在1990年代追求健康飲食的風潮開始席捲全球時,Subway越來越受到歡迎,成為一種追求健康生活的體現。

2011年,Subway更一度佔據了各大媒體版面,他們全球的門市數量超越了麥當勞,奪下最大速食業者的頭銜。「快速擴張」是德路卡經營Subway多年最執著的願景,對成長的野心讓Subway不斷在海內外快速插旗,建立龐大的速食帝國,卻也為帝國的傾頹埋下禍根。

Subway危機一:盲目擴張埋下禍根

Subway的衰頹沒有戲劇性的轉折,而是一步步的失誤積累、加上少許的天不逢時所導致。而最大的一步失誤,就是過快的展店速度。

為了保證擴張快速、吸引更多業者加盟,Sub最初僅收取1.5萬美元的加盟金,這個數字是麥當勞、漢堡王4.5萬美元加盟金的3分之1。同時據2015年的估計,開設一間Subway門市的成本約落在11.6萬美元,只要麥當勞的10分之1。

憑藉著低加入門檻,Subway以遠超同業的速度擴張,根據網路資料庫《Statista》的統計,2015、2016年的最高峰之際,全球門市數量逼近4.5萬間。作為對比,即使是8年後的現在,麥當勞全球門市數量仍只有4萬間左右。

若只看美國的話,數字差距更為懸殊。Subway的美國門市已經超過2.7萬間,而目前麥當勞的美國門市還不到1.4萬。密集門市帶來的直接問題,便是各個加盟店之間產生無謂的競爭,最終沒有人賺到錢,Subway的營收也開始緩步下滑。

根據當時的報導,Subway平均單店銷售額為43.7萬美元,這個數字甚至不到麥當勞約240萬美元銷售額的5分之1,自然使得加盟業者哀鴻遍野。「Subway允許人們在我們的四面八方開店。」一位加盟主就向媒體抱怨,「這絕對是問題。」

3分之一的店都虧錢!疫情成最後稻草

雖然初始的加盟金低廉,但Subway會向加盟店收取更高的營收抽成,加盟業者每年需要繳納8%的抽成,以及4.5%的廣告費用,合計12.5%營收會被總公司拿走;相較之下,儘管麥當勞加盟金高,每年收取4%抽成及4%廣告費用,總計8%的成本較Subway低上不少。

尤其Subway客製化餐點的模式導致出餐速度遠不如傳統速食連鎖店,加上追求健康食材的高營運成本,這些因素一層層地削減了每間店營收及獲利空間。有加盟業者估計,美國可能高達3分之1的加盟店都是虧本經營。

到了2014年,Subway的美國營收首度下滑3%至119美元,雖然幅度不大,卻呈現了開始走下坡的事實。而2015年──也是創辦人德路卡辭世的同一年──Subway似乎承受不住快速展店的壓力、又或者終於意識到店面已經過多,美國門市數量首度轉為負成長,關閉了300多間店,並且任命代理商全面審視每間加盟店的業績表現。

近年瀰漫全球的疫情衝擊,更是對Subway的天不逢時,龐大的實體門市在疫情下幾乎難以招攬客人,尤其Subway的點餐車道站點遠較其他速食業者為少──由於Subway客製化的模式,點餐車道的成本較高、等待更久,進而受到較大的影響。

盲目擴張的惡果並不是短時間能夠消除,截至2022年為止Subway已經在美國大砍超過6,000間門市,並且縮減店面數量的趨勢還可能持續下去。

Subway危機二:菜單久久不變,甚至「鮪魚非鮪魚」?

快速展店的後果也許是策略面的問題,但回歸到食物本身,Subway似乎也沒掌握好。Subway崛起之時主打健康飲食的潛艇堡,在滿是炸雞漢堡的速食業界非常有鑑別度,然而到了現在,沙拉已經成為速食店標配商品的現在,Subway的菜單已不再特別,失去具原先的光環。

隨著營收獲利過低的問題浮現,Subway甚至要求加盟業者降低叫貨頻率,從每天減低為每週一次,銷售特別好的情況下才允許兩次。「我們以前每天都會訂購當地的農產品」,一位擁有兩間店加盟業者指出,「總公司強迫我們停止。」但可想而知,更長的進貨週期導致生菜、蔬菜較為不新鮮,直接影響了風味,更打擊在消費者心中的健康形象。

更糟糕的是,近年Subway還卷入食品造假的醜聞,2021年在加州被集體訴訟指控其鮪魚堡中根本沒有鮪魚,雖然這則訴訟在今年不了了之,但當年依舊引發各方關注,《紐約時報》甚至購買鮪魚堡送到實驗室檢驗。

Subway門市曾是麥當勞兩倍,最後淪落出售!兩大危機,直接把霸主踢下神壇

來源:Subway

Subway的菜單過去多年來沒有什麼變化,在競爭激烈、求新求變的速食產業中也成為一項負面因素。

且相比其他速食業者、三明治連鎖店不斷開發新菜單,Subway的菜單長年來鮮少有新花樣,《Business Insider》指出,隨著連鎖超市積極開發外帶餐點,健康三明治變得一點也不稀奇了。

努力挽回「民心」,被收購是好是壞?

廣告公司Pitch策略長莎拉.巴莫西(Sara Bamossy)提到,民眾在營養健康、挑選食品上都已經見多識廣,「想創造客戶忠誠度或刺激銷量,單單給某樣商品貼上『天然』標籤是不夠的,靠實惠的價格吸引消費者也不夠。」

不過近一、兩年來,Subway也似乎意識到長年不變的菜單難以給予消費者新鮮感,以及每一份餐點都客製化的影響,2021、2022年都接連推出新食材、新口味的潛艇堡,甚至有部份標準化餐點,改變以往的作法,並且成功帶動單店銷售額穩步回升。

在改革菜單的加持下,今年Subway也宣稱截至上半年,已經實現連續10個月的銷售正成長,雖然一部分是搭著從疫情中回暖的東風,仍然是這個老品牌重振的好兆頭。而如今傳出被收購的消息,究竟是能帶動Subway進一步革新,還是會打斷業務升溫的態勢,都還有待後續觀察。

資料來源:Business Insider華盛頓郵報Finshots

責任編輯:錢玉紘

延伸閱讀

免責聲明:本文為合作外稿授權《民視新聞網》原文轉載,如對內文有任何疑問請逕與原作單位確認。

更多新聞: 2023專櫃/開架「好評護唇」推薦!Dcard網友激推,唇周暗沉、乾燥死皮、易敏唇炎都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