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新聞/花蓮傍晚1小時13震 氣象署:正常應力調整「就像蹺蹺板」
氣象署地震中心主任吳健富分析,傍晚連環震屬於正常「應力」調整現像。(圖/民視新聞)

即時中心/林耿郁報導

下午5點多,花蓮地區9分鐘內連續發生5起震度4級有感地震,截至18:11分,共發生13起大小地震。中央氣象署傍晚5點40分召開記者會說明最新情況;地震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今(22)天的餘震是4月3日主震的「應力調整」,因此出現在餘震較為空白的區域;但屬於正常能量釋放,民眾應提高警覺,但無須太過恐慌。

更多新聞: 快新聞/花蓮9分鐘內連5震!17:08規模達「5.5」 最大震度4級

針對傍晚5點多花蓮地區連續發生地震的情況,氣象署傍晚5點40分緊急召開記者會說明情況。地震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由於0403主震發生後,導致地層環境發生改變,因此會出現「應力調整」的情況,也就是像蹺蹺板一樣,某個地方發生地震,另一側就會累積更多能量,因此今天發生連環地震的區域,剛好就是前陣子餘震較為空白的地方。

目前地震趨勢是數量慢慢減少,規模大部分小於3或4,不過偶爾還是會有規模5以上的餘震,或者今天5.5的地震進行能量釋放。因此吳健富提醒,明(23)天開始可能會有鋒面抵達台灣,山區土石可能先因為地震變得鬆軟,再加上雨勢沖刷關係,可能會因此鬆脫,造成落石、土石流等情況,民眾如無必要,請勿前往山區活動。

針對傍晚連續5次的餘震,吳健富分析,首先5點8分的餘震發生在壽豐,規模5.5,深度10公里的地震,因為深度滿淺的,影響範圍集中在震央附近的區域。由於觀測到4級震度,因此對花蓮地區發布國家級警報,也因為深度較淺,能量消散相當快速,所以其他地區大約只有1、2級左右。例如雙北、桃園都是2級。

5點12分,同樣位置發生5.3餘震,深度10公里,也是在壽豐,因為規模比剛剛5.5地震為小,震度4級的位置也因此限縮,到了桃園、新北只剩下1至2級的震度,但是對於較高樓層,以及台北盆地,感覺震度就會稍微放大。震度分布也更加限縮。

從4月3號7.2主震以後,後續分別有6.5、6.2餘震,大部分限縮在距離3、40公里的餘震帶。吳健富認為,透過餘震形式,能量慢慢獲得釋放,當然在能量釋放少的位置「應力」較強,因此還會陸續發生餘震,雖然餘震數量已經衰減,但還是會有零星規模4,甚至像今天下午5.5餘震發生,民眾請多加留意。

談到餘震發生狀況,目前統計到5點31分,累計主震加上有感餘震,總數高達935次,其中顯著有感197次,小區域738次。其中規模5到6的總共有37次、6到7級餘震就是6.5以及6.2的兩次餘震,大部分都集中在規模3到4較小的餘震,發生區域大概都是花蓮、宜蘭,導致「一直震不停」,就是能量在釋放的證據。

吳健富最後表示,地球是一個活著的平衡系統,哪裏發生地震,其他地區就會累積較多應力能量。例如本次花蓮地震後,包括嘉義中埔、台南白河等地也有應力調整發生地震,「就像蹺蹺板一樣」。調到最後整體情勢就會慢慢穩定。

至於餘震究竟會持續多久?吳健富無法精準預測,只能說明「大地震會比較久」,而且由於應力因素,例如這幾天台灣地震,可能接下來紐西蘭、日本,甚至中亞地區,也會發生地震。只要「應力」相對高的區域,地層就會變得破碎、錯動,再次形成地震。但都是正常的能量釋放狀況,建議民眾仍須提高警覺,但不必太過驚慌!

更多新聞: 快新聞/花蓮17:52規模5.1地震「震央變近海」 最大震度4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