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農改場讓蕨類更有價值了!生長期濃縮成9個月

台灣原生蕨類品種豐富,有蕨類王國之稱,但生長速度緩慢,經濟價值低。台東農改場研發出「綠球體組織」培養技術,讓蕨類植物不必再從種子變成幼苗,就能大量生產,而且還把2年的生長期縮短成9個月。農改場有信心,將蕨類人工栽種後,就能進軍一年十億的盆栽市場。

更多新聞: 農產加值打樣中心啟用!協助農民加工、提高價值一舉兩得

農場裡,一盆盆的蕨類,有的葉子長得像雪花,有的像童話故事裡的海中水草,成波浪形狀,看似沒什麼特別,但換上新盆底,放在辦公室裡,馬上增添新生氣,也能讓忙碌的上班族看了很療癒。

別看這小小一株蕨類,想要長得茂密,得花1到2年的時間,而且還長得不整齊。不過,現在台東農改場研究員,透過「綠球體組織培養技術」,不但讓蕨類植物長得整齊、茂盛,也縮短蕨類繁殖時間。

台東農改場助理研究員李文南表示,「你只要一直寄在那邊,讓它無限增殖,就可以反覆得到綠球體,用綠球體的話,可以克服播孢跟分株傳統的缺點。」

利用洋菜當溫床,把蕨類母體莖部,放進無菌潮濕的玻璃試管,培育幼苗的綠球體組織,讓蕨類不用再從種子變幼苗,就能無限繁殖,規格化生產,原本2年生長期能縮短成9個月。

李文南指出,「看綠牆怎麼看都只有三蘇,要不然就蕨類,實在是很單調,但蕨類很適合打底,因為它是綠的,你在裡面塞一些開花的蝴蝶蘭,不一樣顏色,像火紅花或是合果芋之類,可以增加綠牆的變化性跟色彩。」

透過新的栽種技術,讓很少做成盆栽的長葉腎蕨,也能變成桌上療癒小物,增加經濟效溢。台東農改場也將部份培育技術轉移民間,要將蕨類商品應用的成果,在今年台中花博展出,希望能打進國內10億盆栽市場,創造台灣新的綠色經濟。

(民視新聞/李育翰 台東報導)

更多新聞: 高雄區農改場一年一度開放日 遊客樂買農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