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掩埋場拚綠化 復育有成休憩新去處

台灣1年至少要焚燒600萬公噸的垃圾,而以公有掩埋場目前使用情形來看,3年內就會趨近飽和,但新掩埋場地難尋,居民抗爭問題也是難題,今天(1日)就帶您來看昔日引發抗爭的掩埋場,如今復育狀況如何,是不是那個想像中唯恐避之不及的垃圾山。

更多新聞: 廢棄物流竄全台 揭掩埋場不足真相

五色鳥在樹梢肆意叫著,彷彿宣告春天的來臨,這一頭,啄木鳥正忙著築巢,綠,在這蔓延開來,隨處可見,就像被潑灑開的水彩,繽紛充滿旺盛生命力,讓人彷彿置身森林中,但這,是高雄都會公園曾經是垃圾掩埋場。

記者:「開始接手的時候會不會覺得是燙手山竽?」

高雄都會公園管理站技士商樂家:「絕對是,當時我是在其他國家公園,那時候從墾丁來支援這個地方開幕,記得那個時候是民國85年,剛到這個地方來,味道很臭,隔了很多年之後,竟然有機會調到這個地方,我來以後,整個公園環境,臭味已經慢慢消失。」



綠草如茵的腳下,埋了900萬公噸垃圾,經過了22年的綠化復育,現今,聞不到一絲惡臭,鏡頭再轉到台中的大肚山,這裏也曾經是垃圾掩埋場,來到這映入眼簾是盛開的櫻花,一邊還有蝴蝶園,附近居民幾乎每天都要來這運動走走。

而從新北市的八里,新竹海岸風景區,到大肚山和高雄的都會公園,這些都曾經是讓人避之不及的垃圾掩埋場,而從現況也都證明只要事前防治得宜,土地還能再活化利用,一昧的抗拒掩埋場的成立,或許不是唯一選項。

(民視新聞/陳禕瀅、鄧山田、賴政坤 綜合報導)

更多新聞: 「月光螺」比臉大!小吃店業者買下捐水試所復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