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湯比月娘」 元宵節小知識知多少?

今(2)天是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在傳統習俗上,台灣人會吃元宵、放天燈,各國也有不同的儀式,民視新聞特地為大家整理了幾個元宵節小知識,一起來看看吧!

更多新聞: 2019元宵燈會在屏東 虛擬「絢櫻」超吸睛

元宵節,又稱作「上元節」、「元夕」、「小正月」、「小年」或「春燈節」。傳統上,在這新春的最後一天,家族會聚在一起賞月團圓,準備攜手面對新的一年好好奮鬥。

如今的元宵節雖然並沒有假期,但早在宋明時期,元宵節可是一個非常大的節慶,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下令「大弛夜禁」十日,讓大家痛快逛燈會玩樂,早年對燈會的重視可見一般。

同時在沒辦法擁有太多娛樂的古代,元宵節更是古代男女約會的情人節。南宋詩人辛棄疾的著名詞句:「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便是在敘述元宵節的景象。

「大約於清朝道光年間,先民由福建省惠安、安溪等縣傳入台灣的台北縣、十分竂地區,即基隆河上游。據十分竂地區父老前輩的口述表示,早年於前清年間十分地區鬧過土匪,由於地處山區,所以村民都向山中逃過,等待土匪走後,留守在村中的人,就在夜間施放天燈做為信號告知山上避難的村民,可以下山回家了,也藉此種方式向村民報平安。

由於當日由山上避難回家的日子,正是農曆正月十五即是元宵節,從此以後,每年的元宵節,十分地區的村民便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且向鄰村的村民互報平安。也因此十分地區的村民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

久而久之,放天燈便是每年元宵節十分地區的特殊民俗,在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十分竂)承襲了此一民俗文化的衣缽,綿延一兩百年之久。每年元宵節,台灣北部最具有民俗色彩之文化活動,故有眾人皆知『北天燈』之美名。」— 引用自維基百科

早期,未婚女性會在元宵節夜裡,以偷蔥來討個結婚吉兆,俗語說:「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呼應此說法。而據說早期的蔥農,如果這天看到蔥被偷拔都不會生氣,但女性也不會真的拿走,而是將拔起的蔥放在原地,避免真的成為小偷。

(據說中國某些地方,也有偷拔農作物祈福的習俗,還認為農夫罵越兇就越幸運......)

據傳說,「椅仔姑」是一位被嫂嫂虐待致死的三歲女孩,因為過世時仍坐在竹椅子上而得其名。

台灣民間認為此女與「陳姑娘」、「阿秀姑娘」都是童養媳出身被虐待死去的女性,都會默默守護養女或童養媳的守護神,這類傳說反映了早期台灣社會的社會結構。

找「椅仔姑」問事的習俗一直到日治時期的台北市依舊常見,分別在連橫的《雅言》、王國墦《臺北市歲時紀》以及、《南洋商報》都有所記載。

根據《南洋商報》報導,台灣人在上元節用一小竹椅上紮一件少女的衣服,另置以一個盛滿的水桶,以兩名少女扶椅至豬圈或廁所,燒香與紙錢,招請椅仔姑,然後回到庭院,互念某歌謠,直到椅子搖動,就可問事。(資料引用自維基百科)

類似「椅仔姑」的習俗,還有鹿港的「籃姑」,都是一種道教稱為「扶乩」的招魂儀式,差別在於使用的道具不同。民俗學家認為,這類台灣習俗的原型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廁神「紫姑」。

「紫姑」在不同地區又稱為「廁姑」或「茅姑」、「屎坑三姑」。相傳紫姑本名何媚,首見於南宋作家的《異苑》卷五。身為小妾,被太太嫉妒,於正月十五在廁所中被殺害,據說死後時常顯靈,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因此逐漸被奉為神明。

在黃斐默《集說詮真》中有敘述上元節(元宵節)迎紫姑的場面:「今俗每屆上元節,居民婦女迎請廁神。其法:概於前一日取糞箕一具,飾以釵環,簪以花朵,另用銀釵一支插箕口,供坑廁側。另設供案,點燭焚香,小兒輩對之行禮。」

日本的元宵節稱為小正月(こしょうがつ),習俗有迎年神、祖靈,祈求豐收,有在早上吃紅豆粥的習俗。現代日本把小正月定為成年禮(男性的元服禮和女性的裳著禮)舉行的日子,因此也是成人節。

韓國的元宵節又稱為正月大滿月(정월대만월),傳統會用月亮的顏色的位置占卜農事、越南人也會在元宵節跟家人團圓,一起去寺廟祈福。

大家今年吃了幾個湯圓呢?一起看月亮長知識吧~

(民視新聞網報導)

更多新聞: 苗栗客家慶元宵 120公尺巨龍熱鬧踩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