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 中國改革開放40年 經濟發展面臨瓶頸

中國星期三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什麼是改革開放?1978年1、2月18號,中國共產黨在鄧小平領導下,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政策,中國從1949年建政以來,經濟封閉狀況、為之一變。然而歷經40年的經濟成長,中國現在不僅對外面臨美國貿易戰、科技產業突圍不易,一帶一路計畫遭詬病等問題,連內需也亮起紅燈,而更令全世界關注的是,改革開放喊了40年的中國,並沒有走上民主道路,未來的中國,又會走向什麼方向?一起來探討。

經濟發展窒礙難行 驚濤駭浪早已襲來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習近平說的驚滔駭浪,其實不是未來,而是早已到來。身為中國通的澳洲前總理陸克文,2013年敗選下台,2014年退出政壇移居美國,並在同年出任紐約的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ASPI首任所長,12月5號他代表ASPI發表演說,除了講述美中關係,也指出早在貿易戰發生之前,延續40年的中國經濟改革,其實早已陷入停頓。

1978年12月18號,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政治上批判毛澤東以階級鬥爭為綱的路線,經濟上則提出「對內改革、對外開放」 原則,放棄舊有的計劃經濟,分兩階段引進市場經濟,而在一連串經濟改革當中,影響最大也最受矚目的,就是設立經濟特區。

鄧小平在1984年第一次南巡,視察深圳、珠海、廈門三個經濟特區,其實類似的經濟特區,早在1979年就開始試辦,只是當時稱為出口特區。改革開放最明顯的成果,就是40年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從占世界經濟1%,成長到15%,並在2009年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也成為世界工廠和最大的貿易國,但中國的改革開放,卻沒有如西方期待的,帶領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由共產走向民主。

同樣在改革開放起步的1978年,北京的西單牆大字報事件,被BBC認為是最足以用來審視鄧小平的自由底線。從訴求民主、批評毛澤東和文革的大字報,到人群湧上天安門廣場,再到隔年3月,魏京生貼出要民主還是要新的獨裁,直接點明鄧小平「走的是獨裁路線」。三天後,北京市政府發佈禁令,第四天就逮捕了魏京生。

反專制浪潮一波波 中共當局接續鎮壓

從1978年的西單牆事件,到1989的六四天安門事件,再到2008年的零八憲章。從魏京生、天安門遭到鎮壓的學生與民眾,再到參與起草零八憲章,在去年過世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中國的民主路並沒有隨著經濟同步開展,而去年才廢除國家主席任期的習近平,他的紀念改革開放40年演說,又有什麼政治意涵呢?

習近平在紀念演說中,的確有提到鄧小平的貢獻,並以十年內亂稱呼文革,美國哈佛學者傅高義就認為,習近平基本上延續了鄧小平政策,但國際社會更關切的,還有他提到的堅決不改,不少分析家都認為,習近平的說法,就是表示他在政治上絕不讓步。

「沒有政治改革的成功,經濟改革不可能到底。」── 中國前總理 溫家寶(2012)

當年溫家寶這席話,被不少評論家拿來跟習近平作為對比,歷史學家認為,當年鄧小平錯過了千載難逢的政治改革契機。40年後,習近平這場演說,不論從美中貿易戰、兩岸關係,到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強調黨領導一切,恐怕都只能讓原本就不抱期待的世人,再度失望。

(民視新聞/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