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螞蟻、蟋蟀有助防癌?學者:還能改善糧食短缺

吃蟲蟲能幫助抗癌嗎?義大利科學家研究聲稱,螞蟻蚱蜢或蟋蟀,因為富含豐富的抗氧化物,抗癌功效顯著,研究登上過期期刊。國內昆蟲學家還認為,未來能幫助改善糧食短缺現狀。但除了衛生問題要克服,很多人有心理障礙,恐怕才是最大難關。

更多新聞: 蘇黎世大學出「乳癌地圖」 以人工智慧破解癌症密碼

走進實驗室,映入眼簾的是大批蟋蟀,這可是美食之都法國的昆蟲養殖公司,他們將昆蟲做成油酥糕點甚至馬卡龍,顯示歐美已經出現一群昆蟲美食老饕。

義大利科學家更發現,吃昆蟲能減少身體自由基,達到防癌效果,其中螞蟻蚱蜢和蟋蟀中,抗氧化劑被發現高於柳橙汁、橄欖油,而蚱蜢蠶和蟋蟀,抗氧化能力更是新鮮柳橙汁的五倍之多。

其實可食用昆蟲含有豐富蛋白質、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礦物質、維生素和纖維素,台灣也有不少餐廳賣烤蟋蟀,許多民眾小時候的印象更有火烤昆蟲,學者更認為吃昆蟲,能有效解決糧食困題。

台大昆蟲系教授楊世平指出,「2003年之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滿重視實用昆蟲問題,因為2050年預估人類的人口會達到90億,到時候大概會缺乏動物蛋白,就是換句話說我們所養的,豬牛羊魚什麼之類,可能都不夠人類使用,所以食用昆蟲在未來應該是扮演滿重要的角色,美國也預測大概到2023年,全國的食用昆蟲產值,大概是十幾億美元吧。」

雖然科學家聲稱「吃蟲好處多多」,但真要量產,除了品管和衛生都有疑慮外,要民眾把蟲蟲吃下肚,克服心理障礙恐怕才是最大難題。

(民視新聞/李世宸、莊柏驊 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