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白如雪的身體,跟印象中的黑蝸牛完全不同,多了點高貴的感覺,牠就是白玉蝸牛。
臺九線旁,這塊六分大的農地,可不是廢耕的荒地,而是蝸牛農陳紹奎辛苦經營的蝸牛農場,陳紹奎說:「這就是我的蝸牛田,養蝸牛的地方。因為現在是冬眠期,大部分的蝸牛都冬眠了,但是有一些小部分還是沒睡,像這個沒有冬眠,因為今年是暖冬。」
臺灣每年從國外進口260萬噸的罐頭蝸牛,卻沒有全年穩定、新鮮供應的廠商,這讓陳紹奎嗅到了商機,他在家鄉花蓮鳳林,租了十甲農田,營造田間養殖環境。
陳紹奎解釋:「鋪粗糠的目的是,要有利於牠繁殖的孵化率,因為牠生蛋的時候,會以鑽到土裡生為原則,有時候會生在土表,生在土表的吹風乾了,太乾牠就會孵不出來。整片鋪過之後,整個孵化率會提高很多,一般可以提高大概2到3倍。」
另外,他種植匍匐性植物,讓田裡的蝸牛有地方可以遮蔽、躲藏,不會被鳥襲擊,同時也做為蝸牛的食物,陳紹奎 回憶:「讓它茂盛這樣就好了,像我剛開始養蝸牛的時候,種地瓜葉,那些種田的人經過就說,『你種那些是什麼東西?能看嗎?』我說,我這些是要養蝸牛的,不是要種地瓜。」
蝸牛不會喝水,蔬菜是牠主要的水分來源,而要讓白玉蝸牛,能夠長得頭好壯壯、肥肥胖胖,陳紹奎還得幫牠們調製特別的營養品,陳紹奎表示:「豆渣主要是蛋白質,米糠有非常多、各式各樣的微量元素、各種維生素,牠成長一些必需的養分,還有一少部分澱粉,蚵殼粉主要就是給牠長殼,牠不長殼就不會長肉,就長不大,所以牠還是需要滿大量的蚵殼粉,所以這主要三種調配起來的,是牠最主要的糧食。」
白玉蝸牛因為口感像鮑魚,肉質肥嫩,營養價值高,含有多種氨基酸。在臺灣,法式餐飲是小眾市場,但陳紹奎看到了潛在客戶,也看到了蝸牛「慢經濟」的價值。
(民視新聞/曾玉瑩、廖志豪 花蓮報導)
更多新聞: 古法香茅製程 重現客家綠金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