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的美味 文蛤暴斃大解密/民視異言堂
更多新聞: 點炒蛤仔來赤嘴!民眾怒PO文批受騙上當

有些事物,當它還存在身邊時,因為習以為常,我們忽略了它的重要性和影響力;一旦它產生變化,即將失去了,才發現過去無聲無息間的習慣,早已涵化人心。

文蛤,一直是我們餐桌上,被習以為常的海鮮。過去,它價廉,高蛋白卻一點也不遜於貴族海鮮。它的角色靈活,當主角,蒸、煮、燜、湯,端得上檯面;當配角,熬湯底、熬粥、燉飯、炒麵,不奪人鋒芒,卻甘以其菁華,潤澤對方。然而當有一天,它變得很難吃到了,價格飆漲到每台斤110元以上,如此美好的食材才被驚覺,不該被視為理所當然。

文蛤暴斃風波還在延燒,我們來到頭號重災區,雲林縣台西鄉。接近池邊採收現場,採收船的馬達聲由遠而近,工人們手中的篩選網嘩啦啦地響徹雲霄,空氣中的鹹腥味,襲來一陣陣的躁動不安。這裡的文蛤死亡率超過八成,紛紛落下篩選網的死亡文蛤,張著白色枯槁雙翼,無力望天,也映照著養殖戶欲哭無淚的墜谷心情。

到底為什麼?是許多養殖戶心中最憤慨的提問。「我們養了二、三十年文蛤,從來沒發生過這種事情」。因為照以前經驗做事,不應該有事,不可能有事,不會有事。過去的經驗是成功的,是美好的,是能夠拚出高收成的,然而,現況卻是全失靈了。若以經驗來說,其他條件(養殖方式)不變的情況下,變化的必然是單一的強烈因素介入,才導致一夕變盤,這不僅是經驗,更是人類得牢牢抱緊的生存智慧。

人的慣性,總會把成功的方程式效果牢記心裡,卻很少自發警覺地拆開過程,挑出哪些才是成功真正的變項,該予以保留強化;而哪些其實是被其他正向因素彌補、覆蓋、抵銷過後的失敗因子,亟需及早挑除。於是就這樣,天下太平時,一路豐收,直到負向因子有一天全聚集了,負負加乘,終於導致正向因子群無力抵銷,整個系統瞬間潰決。

文蛤的暴斃原因,很類似如此。當氣候變遷還不夠劇烈,文蛤的抵抗力還能應付,原有的養殖方式也因此還能維持產量;然而,一旦老天爺對人們嚴厲了,原有的養殖方式中,因為放養密度過高而產生的細菌爆量增生,土底的有毒物被溫差揚起瀰漫在水中了,文蛤的抵抗力弱了,再也撐不住,於是大量暴斃。我們過去習以為常的成功經驗,在缺乏挑錯改變的運作模式裡,終於成了各個因子環環相扣之後的系統性殺手。

要改變過去的方法,最難的不是技術,而是慣性,因為它曾連結著更甘美的果實。譬如,密度高,收成高,生存本能告訴我們,應該拚高收成而提高放養密度。肥水還未完全發酵好,直接入池,因為能省下或減少發酵池、藻池的土地面積,用來放養更多文蛤,更得以衝高收成。這完全符合人類的生存智慧,並沒有錯。

但如此一來,卻讓微生物暴增到難以控制。看藻色加肥、換水,儘管有經驗可依憑,但老天爺卻在氣候變化上,卻出了更難的題目,而且作答時間縮短,人們的感官,終究比不上科學檢測的速率。若要重塑新的養殖系統,其實不難,但前提是,得先降服求多的生存經驗心,改以求好的逆念,來取代。

文蛤料理,隱藏著我們平時無察覺的美味,形成美味的慣性,這是美好的。文蛤生存,暗藏著過去未被覺知的作業慣性,卻可能是無形的危險。此兩者都牽繫著人性,同樣難以撼動;但若挑戰成功,就很有機會藉此,讓原有的生存智慧接續升級,踏上更好局面。

完整版影片:【民視異言堂】文蛤暴斃大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