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可以很古典 《藍色狂想曲》

美國音樂家蓋希文(George Gershwin 1898-1937),是音樂史上的傳奇,譜出眾多膾炙人口的百老匯音樂劇,之後更以《藍色狂想曲》讓世人了解爵士樂也可以登大雅之堂,啟發當代古典樂作曲家的創作新元素。

就在1924年2月12日,當時著名爵士音樂家Paul Whiteman,進行名為「實驗」(An Experiment)音樂會,演出包含古典,現代與爵士作品,當晚,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和美國進行曲之王John Phillip Sousa皆出席。據說,該場音樂會因為實驗性質太過濃厚,每首作品聽起來都差不多,使得觀眾呵欠連連...直到一聲豎笛滑音進入耳根,才引起眾人注意,這是讓蓋希文在音樂史上留下一筆的《藍色狂想曲》。

是的,樂團所演奏的《藍色狂想曲》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開頭單簧管那嘹亮的滑音,這段由Vienna Clarinet Connection所演奏的四重奏版本,就將之音色及特性發揮的淋漓盡致,團員是由四位分別任職於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大學、海頓音樂院教授以及克拉根福音樂院的教授所組成。

從當時眼光來看《藍色狂想曲》,相當前衛且具有創意,在此曲之前,沒有人想過「古典」與「爵士」竟可以如此契合,也未有人試過將爵士樂的「即興」與「搖擺」譜寫下來,觀眾可以從他們熟悉的音色與作曲語法中,聽到完全不同的感受。即便是現代的我們,在首次聽到此首作品,也肯定會有類似的感覺。

延伸閱讀: 如何吹出藍色狂想曲開頭的俏皮滑音

文章來源:MUZIK古典樂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