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陽喻明反清廷:府城九豬十六羊祭祀文化

圖文/張耘書(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專案企劃師)

民間流傳農曆3月19日為太陽公誕辰,俗稱「太陽公生」,府城當日有以「九豬十六羊」祭太陽公之俗,為府城獨有的歲時祭典,也是臺灣民俗的特色。

太陽祭祀為人類社會普遍的自然崇拜,受到道教神化與星宿信仰的影響,民間又有將之視為星宿,稱為「太陽真君」或「太陽星君」。然而,府城所祭之太陽公乃為明朝覆沒後,在改朝換代的歷史情境下,由後人所創造出來,雖然後來也流傳於浙江、福建一帶,再傳入臺灣,但此太陽公應不同於道教系統中之太陽星君。

根據連橫《雅言》所載:「三月十九日,相傳太陽誕辰;實則明思宗殉國之日也。聞之故老,謂明亡之後,遺民不忍死其君,又慮清人猜忌,乃藉言太陽。太陽,日也;日,君象也。故曰『太陽一出滿天紅』,以寓復明之志。是日以麵製九豬、十六羊,供為犧牲;則少牢之禮也。」(連橫《雅言》,頁82)

事實上3月19日是明朝崇禎皇帝自盡殉國之日。明崇禎19年(1644)3月19日,闖王李自成攻陷京城,崇禎皇帝因不願受辱而於煤山自縊,為國殉難。傳說後人為了緬懷追祀,遂編造3月19日為太陽星君誕辰,以避清人耳目,後更於此日藉祭祀「太陽公」以懷念明朝末代皇帝。爾後,或於明鄭時期,祭祀「太陽公」之俗從閩南沿海傳入臺灣,而成為臺南獨特的風俗祭儀。

至於連橫認為九豬十六羊是「少牢」古禮,卻未解釋何以敬獻皇帝不用牛、羊、豬的「太牢」尊禮,有學者認為故意將太牢減為少牢,應與「隱明喻陽」的目的相同,避免張揚而招引清人猜忌。(何培夫,《府城文物傳奇》,1997年)民間亦有一說,認為按古禮制祭君王乃用太牢之禮,不可偏廢,以豬、羊少牢之禮乃暗示鄭成功領導反清復明之事,而鄭成功為延平王,也頗為符應諸侯社稷皆少牢之祭禮。

不同類型的太陽公信仰(張耘書提供)

除了簡化祭禮外,以「九豬十六羊」祭祀「太陽公」,更寄託反清復明的思想於其中。「豬」乃音同「朱」,「羊」則影射「陽」,代表明朝的國姓「朱」與太陽,有隱喻「朱明」;而九乃陽數之極,音亦同「久」;八為陰數之極,取其倍數十六以配合,陰陽平衡,皆象徵數目之鉅,如此數字運用,皆在祝頌明代的恢宏久遠。而豬、羊背上一點紅,亦在表示「紅者朱也」的隱喻,懷念故國朱明的心意更為彰顯。

此外,「九豬」為「久朱」之諧音,「十六羊」的「羊」與「陽」同音,而陽為日,象徵國君,十六羊暗示明代開國以來至覆亡的16位皇帝。且「九」與「救」閩南語音似,「豬」與「朱」則閩南語音同,「十六」則是明朝歷經16世,「羊」與「陽」閩南語音近同,陽者為「明」,因此九豬十六羊也寓意「救朱十六陽(明)」,借著特殊祭品祭祀太陽公,隱喻著思念明朝故主,「反清復明」意涵十分濃厚。

羊與陽同音,陽者為明,故九豬十六羊也寓意「救明」的意義。(張耘書提供)

府城自早便流傳以九豬十六羊祭祀太陽公,如《雅言》云:「是日以麵製九豬、十六羊,供為犧牲。」而根據民俗學家朱鋒的紀錄「農曆三月十九日太陽公生日,家家戶戶都在庭裡擺著小桌,桌上擺著一對點著紅蠟燭的燭臺。中間放著一個焚著淨香的煊爐,前面擺了許多敬菓,還羅列了麵粉製成的小型九隻豬和十六隻羊。盛裝的婦女們面向東方,虔誠地望著太陽遙拜和祈禱。臺南地方很普遍地流行著這種風俗。」(朱鋒,〈太陽公生日〉)

由於太陽高懸天際,因此民間祭祀太陽公多於戶外擺設香案進行,祭品除三牲、壽麵、壽桃、山珍海味、花果外,最特別要屬9隻豬與16隻羊,目前僅府城與高雄少數廟宇仍保留此祭(如高雄市「高南東嶽殿」亦有此祭習,而金門雖有九豬十六羊,然而是於農曆8月15日用以祭祀月亮)。

水仙宮市場的攤商擺設供桌祭拜太陽公。(張耘書提供)

府城的九豬十六羊材料與製作方式十分多樣,常見有鳳片糕、糕仔、餅皮、麵皮等多種,多以模型壓製,亦有以手捏製,傳統的形制多為小巧玲瓏,亦有廟宇為顯隆重而特意訂製大型的豬羊,祭祀時,面朝東方天上的太陽祭祀。

太陽屬無像,府城供有太陽星君神龕的廟宇並不多,除首廟天壇、開基玉皇宮、開基三官廟、溫陵廟朝興宮、四鯤鯓良德壇、喜樹日月太陽壇等,在廟內有奉祀太陽星君的神位或神像,仍於廟內祭祀外,另有不少宮廟會於廟埕或廟內空間設香案供民眾祭拜,如大觀音亭興濟宮於官廳設置香案誦經、開基武廟則向東方祭拜太陽星君;此外,中西區一帶的傳統市場亦於當日也擺供桌祭祀,時至今日府城祭祀太陽公之俗尚有存續。

本文由 民俗亂彈 授權,原文 連結 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