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新聞/《外交家》讚「台灣再次擊退COVID-19」 分析5大關鍵因素
國際英文雜誌《外交家》(The Diplomat)以「台灣如何再次擊退COVID-19」為題分析,台灣抗疫成功的5大原因。(圖/民視新聞資料照)

國際英文雜誌《外交家》(The Diplomat)以「台灣如何再次擊退COVID-19」為題分析,台灣抗疫成功的5大原因,包括實聯制、禁止室內用餐、民眾積極要求政治人物的防疫責任、媒體給予準確訊息、多國陸續捐贈疫苗。並指全球公衛專家應研究台灣成功抗疫經驗,台灣願意捐助口罩、物資,顯示台灣更應獲得世界衛生大會(WHA)觀察員的身分,台灣可以提供幫助,國際社會也應予以協助。

更多新聞: 快新聞/李登輝紀念圖書館設在台大法學院舊址 府:蔡總統支持

「台灣是如何抑制這一波COVID-19的?」《外交家》指出,首先,台灣加強實施口罩、隔離及接觸史追蹤的防疫管制。早在2020年4月,台灣就已實施外出時需配戴口罩的規定。此外,各當地政府也積極提供防疫旅館,供入境及本土COVID-19確診者使用,此舉大幅減少病毒在家庭內的傳播風險,減少社區中的病例數。

《外交家》表示,台灣在確診者足跡的部分,政府積極執行實聯制,民眾在進出公共場所時,需手寫或掃描QR code留下基本資料。雖然這樣的做法不夠完美,但搭配台灣的口罩及隔離政策,能有效降低傳染率。

第二,台灣政府願意接納批評,調整防疫政策。台灣在疫情初期並無禁止室內用餐,然而,隨著傳播風險逐漸升溫,高雄市是最早禁止室內用餐的城市之一,有效防堵台北及新北來的社區傳播。即便現在台灣COVID-19確診數下降,中央鬆綁了室內用餐規定,各縣市首長因害怕批評聲浪,扔然維持禁止室內用餐。

第三,在疫情期間,台灣民眾積極向政治人物追究責任。台灣自殖民時期開始,「統治者是否成功對抗傳染病」就是重要的指標,最近一次是2003年SARS爆發時,學者專家批評政府反應過慢,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第四,不管台灣媒體的政治傾向為何,台灣媒體除了提供COVID-19的即時訊息,電視台也樹立了榜樣,幾乎所有綜藝、新聞節目都轉以線上直播方式,並堅持要求所有嘉賓和主持人都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

第五,台灣受惠於自身給予的善意。台灣去年向世界各國捐贈了超過5100萬個口罩,受惠國此次贈送台灣珍貴的疫苗,日本近兩個月向台灣提供超過330萬AZ疫苗,美國也捐贈台灣250萬劑Moderna疫苗。立陶宛、斯洛伐克和捷克也承諾向台灣提供數萬劑疫苗。台灣疫苗覆蓋率已達28% ,相比疫情爆發前的1%,已有大幅的提升。

報導提到,在Delta變種病毒的肆虐下,台灣的成功可能不會持久。但是台灣累積的經驗,已替COVID-19疫情打下良好基礎,全球公衛專家應研究台灣成功對抗COVID-19的經驗,特別是台灣能在兼顧人民自由的情況下,在檢測、追蹤和隔離政策方面不斷的進步。

最後,報導指出,儘管受到在野黨批評,但台灣仍然願意分享與美國國衛院共同研發的國產疫苗,展現台灣在國際社會上是負責任的一員。台灣在捐助口罩、物資和防疫經驗上慷慨解囊,更顯示台灣應該獲得世界衛生大會(WHA)觀察員地位的緊迫性。台灣可以提供幫助,國際社會也應予以協助,盡早結束全球COVID-19疫情。

(民視新聞網/綜合報導)


更多新聞: 快新聞/美日台國會對話順利舉行 外交部:持續加強三方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