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塭綠能」共存 打造智慧漁場提升競爭力

嘉義縣政府沿海地區魚塭多,近年來推動科技漁業,去年選出15位漁民,成立智慧養殖漁業聯盟,由專家輔導,補助智慧設備優化生產,不少魚塭經過改良,不只能遠端監控魚塭,更提高產量,年輕一代漁民接班的意願也提高。

更多新聞: 公告「禁用樹幹按摩」!南洋杉快破皮恐枯死

廣達3.5公頃的魚塭,上面一塊塊的太陽能板,嘉義縣布袋跟東石等沿海三個鄉鎮,魚塭跟綠能共存的業者比比皆是,這名陳姓漁民接手爸爸的魚塭,已超過50年。

漁民說,「我們下去作太陽能版,簽約到現在已經四年多。」

「魚塭綠能」共存 打造智慧漁場提升競爭力
嘉義縣政府農業處副處長李建霖說,「目前的養殖面積,在5800公頃左右,大概實際在運作的,接近在100公頃左右。」

但也因為許多養殖魚塭,架設太陽能板,漁民都把魚塭出租,減少了養殖業產量,怎麼經營,成為新的課題,嘉義縣政府有妙招,推動智慧養殖,成功讓傳統魚塭,科技轉型。

科技養殖業者陳泓碩說,「如果說以鱸魚來講,可能一池就三四百萬,多一兩成的收入,那可能就不一樣了。」

「魚塭綠能」共存 打造智慧漁場提升競爭力
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主任冉繁華說,「第一個在養蝦上面,從過去的三四成,已經可以提高到八成五以上的活存率。」

存活率提高,還能投入綠電發展,智慧養殖政策,有輝煌成果,背後不管是政府,還是漁民,都付出極大的努力。

嘉義縣長翁章梁說,「整個政府來協助我們的漁民,怎麼樣轉型,往智慧農業科技方面來作發展,我想這會改變整個台灣,整個養殖的生態。」

漁業署副署長林國平說,「我們養殖業必須要整體的提升,那在推動魚電共生的過程中,我們也希望不管是我們的室外養殖,或是室內養殖這樣的過程,我們一定要科技化。」

傳統魚塭,科技轉型,加速漁業升級,縣府持續推廣,也努力讓政策更周全縝密,邀更多漁民一起加入,讓魚塭狀況更穩定,持續優化生產。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更多新聞: 阿里山降霜茶園白了頭 無蟲害春茶質量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