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農業人》新書紀念李登輝 李安妮:盼父親留下的資產建構多元台灣
《永遠的農業人:李登輝與台灣農業》新書發表會今天舉行。(圖/豐年社提供)

李登輝前總統逝世將滿兩週年,財團法人豐年社今天上午10時,於台北市徐州路市長官邸藝文沙龍表演廳,舉行《永遠的農業人:李登輝與台灣農業》新書發表會。李登輝長女李安妮致詞時表示,豐年社這本書藉由將父親李登輝視為台灣典型代表人物,把台灣主體性在國際間呈現,期望未來繼續發掘李流下的資產,建構一個扎實、豐厚、多元的台灣。

更多新聞: 快新聞/諷新北「氣急敗壞」開眼界 林佳龍奉勸:誠實才是上策

今日參與記者會的貴賓包括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委陳吉仲、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李安妮、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新聞文化部部長村嶋郁代等,現場緬懷李前總統並分享新書心得。發表會現場並由《永遠的農業人:李登輝與台灣農業》一書作者江昺崙、陳慧萍先後分享寫作過程中的點滴,發表會全程於旗下《農傳媒》《鄉間小路》《豐年雜誌》臉書(Facebook)粉專同步進行直播。

《永遠的農業人:李登輝與台灣農業》一書由青年作家江昺崙、豐年社總編輯陳慧萍共同執筆,從李登輝求學階段的學思歷程開始談起,述及李前總統在農林廳、農復會的工作經驗,以及從政後推行的「廢除肥料換穀」、「八萬農業大軍」等諸多農業政策;讀者在了解李登輝與台灣農業的故事的同時,彷彿一起進入時光隧道,回顧台灣百年來農業發展過程。

主持人王叡婷表示,《永遠的農業人:李登輝與台灣農業》是台灣第一本,以農業角度記錄李前總統人生軌跡的書籍,期待透過這本書,了解李前總統在台灣百年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付出與改革,讓更多人看見不一樣的李登輝,也希望能引發讀者興趣,共同關注台灣農業的現在與未來。隨後由長笛姊姊演奏李前總統最愛的日本歌曲《千風之歌》,以表達對李前總統的追思中展開今天的活動。

《永遠的農業人》新書紀念李登輝 李安妮:盼父親留下的資產建構多元的台灣
《永遠的農業人:李登輝與台灣農業》新書發表會今天舉行,書寫李登輝為台灣農業的貢獻。(圖/豐年社提供)

豐年社董事長楊宏志致詞時表示,2020年7月30日,李登輝前總統辭世,《豐年雜誌》立即著手整理李前總統曾推動過的重大農業政策,在2020年9月號推出「農為國本:李總統紀念特別報導」,紀錄李前總統一生對農業的貢獻,報導受到各界的鼓勵和肯定,認為有必要出版一本專書,除了紀錄台灣農業變遷,也能藉由李前總統一生提倡「農為國本」的精神,彰顯農業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

楊宏志特別指出,李前總統求學時受到許多日本農業經濟學者的啟發,更是他選擇以農業經濟作為終生志業的起點。日本安倍首相與李前總統交情深厚,在李前總統逝世後,一直希望能夠親自到台灣來致意。很遺憾本月月初聽到安倍首相不幸逝世的消息,在此還請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村嶋郁代部長,能向泉代表、日本人民轉達我們的關懷與哀悼之意。

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李安妮致詞時感性提及,豐年社策劃這本書,非常嚴謹的收集與整理其父親李登輝的個人資料,藉由將李前總統視為台灣典型代表人物,把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面向的台灣原型建構出來,真正把台灣主體性在國際間呈現出來,也更期待未來繼續發掘李前總統留下的資產,建構一個扎實、豐厚、多元的台灣。

財團法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新聞文化部村嶋郁代部長,代表因有公務在身而無法出席的代表泉裕泰表示,很高興透過這本書的出版,去了解李登輝從少年、求學時代以及之後成為學者的時代,日本人想知道的不只是台灣之父的功績,更包括李登輝思考的事情以及孕育李登輝先生的環境,甚至於他所煩惱的事。看到以前日本建造的相關農業設施,依然在台灣土地對台灣農業有所貢獻,並受到珍惜使用,日本人感謝台灣農業創造了台日雙方的友情,日本交流協會會為強化台日關係繼續努力。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強調,這本書不重,可是影響力非常深遠,明年就是前總統李登輝100歲的冥誕,李登輝總統事蹟搭配著台灣社會重大發展,前50年與農業息息相關,而後50年的台灣經濟發展,則包括所有農業重大議題改變,深重的影響性可以具體轉換為李前總統親自提的「農為國本」四個字。 陳吉仲以李前總統當年取消的「肥料換穀」政策為例指出,李前總統認為所有農地務必農業生產使用,因此農委會今年也正式實施歐盟所謂的綠色環境給付。

陳吉仲指出,這本書的影響所及,包括現在農委會制定所有政策,包括農水署的成立,將水利灌區服務擴及更多農民,不再需要為了爭水要拿鋤頭相爭, 包括農民保險之外的農民職業災害保險,讓遭受職災的農民不用「受傷糊牛屎」,還有農民退休儲金制度,以及面對極端氣候的農業保險覆蓋率超過45%,逼近日本的覆蓋率,這些都是依照李前總統秉持照顧農民的精神去推動。因此如果關心農業,就要先看這本書,了解台灣農業的生產、行銷到外銷,看到台灣農業正在依照李前總統的理想執行。

《永遠的農業人:李登輝與台灣農業》作者、青年作家江昺崙分享,從小讀書過程很少學到農業發展史,看到6、70年代的經濟奇蹟,農民貢獻付出很少被注意,李前總統當時對「肥料換穀」政策相當不滿,擔任政務委員第一件事情馬上改革這件事情,敢於向蔣經國建議的人不多,而其做法完全改變已農業培養工業的進程。

共同作者豐年社總編輯陳慧萍隨後也表示,這本書主要凸顯李前總統農業人的形象,除了自己投入農經研究,不管身居哪個位置,隨時想的永遠都是改善農民生活,重視農民需要什麼。李前總統常說,若不是農業經濟的專業訓練,他不可能做總統,依照她的觀察,是李前總統出色的農經研究,加上跑遍全台的經歷,成為台灣經濟轉型過程中,國家最需要的人才,並發自內心對農民的關懷, 懷抱改善農民生活的心意,而加深投入公職的心情。 希望出版之後,可以讓國人透過更多面向理解李前總統,透過他的人生故事了解台灣農業的發展史,進而關注當代農業政策跟未來。

(民視新聞網/綜合報導)

更多新聞: 快新聞/內湖交通攻防!黃珊珊嗆「好好用功」 陳時中反擊:搬出馬英九有點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