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近2年來發生的大停電,光高雄的興達發電廠就包辦3次,分別為2021年的513、517停電事故,以及2022年影響超過550萬戶的「三三全臺大停電」,加上其他大大小小的電力事故頻傳,令外界對缺電的質疑日益加劇。對此曾文生親上火線解釋,要解決台灣電力系統的缺陷,首先要把問題看清楚,外界常將「發電機組不夠」、「非核家園」等和電力事故連結在一起,繼而認為台灣處於缺電的威脅之下,「這其實是錯誤的診斷」。
不少人都相當關心核二廠的2號機除役後,是否會就此引爆缺電危機。(圖/翻攝畫面)曾文生舉停水為例,若是水庫或自來水廠沒有水供應,那就真的存在短缺,但若是中間水管破掉無法送到你家,那是電網的問題。曾文生指出,縱觀台灣電力系統發展的歷史,社會一直停留在「是否缺電」的討論,但真正頻繁發生「限電」的年代是1991到1996年之間,當時主因為電力設備不足,但自1999年之後所有的大規模停電都是電網事故,並非發電機組不夠,反倒「電網」才是供電穩定度的關鍵所在,輸電系統的更新、建設和電力供應充足與否其實是2個問題。
台灣的電力事故次數其實正在逐年下降。(圖/翻攝自FB「經濟部」)曾文生明確答覆,台灣不會因為核電機組除役造成缺電,除了核電佔比相較過去已顯著下降外,另1個重大因素在於「再生能源時代真的來了」,徹底改變了電力供應型態。過去負載的尖峰大約是早上11點到下午5點,但現在太陽能光電裝置容量已達到1,000萬瓩(kW),分擔不少白天尖峰的用電需求,這樣一來就可騰出部分機組到夜間運作,且水力調度的方式也和以往大不相同,光算傳統機組負載的方法已不符合現狀。
太陽能光電改變了電力供應型態。(示意圖/民視新聞資料照)但根據經濟部能源局能源統計月報顯示,台灣2022年全國各能源發電量佔比,燃煤最大宗為42.1%,燃氣次之為38.8%,緊接著為再生能源的8.3%,至於核能已跌至8.2%,其他類別則是2.6%,距離2030年的電力配比目標「燃氣50%、燃煤20%、綠能27-30%」,顯然還有不小的差距。對此曾文生強調,一般預期再生能源增加速度在後段會變快,主要是得等待相關產業形成,若以2大主力「離岸風電」與「太陽光電」每年平均共可成長2.7%來看,「這個目標在我們的掌握下是會達成的」。
目前的再生能源佔比距離2023年目標還有不小差距。(圖/翻攝畫面)此外曾文生分析,到2028年會陸續上線的新機組有1,800萬瓩,可是除役的機組加起來僅1,100萬瓩不到,中間一共淨增加逾700萬瓩,但這段期間的用電成長估算不會超過500萬瓩。曾文生坦言,今年確實是調度需要最謹慎的一年,可等到2025年新機組增加1,000萬瓩,備轉容量就會大幅上漲。至於民眾最關心的電價議題,曾文生強調台灣不論民生或工業用電,在全球大概都是前5名的低,會視台電永續財務的需要向電價審議委員會報告,由委員會作出最後的定奪。
台灣電價與漲幅相比全世界可說是非常低。(圖/翻攝畫面)
更多新聞: 為花蓮求1個公平機會!Kolas親曝「他」影響最深:像黑暗裡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