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廟宇建築工法逐年失傳 淺談廉價鋼筋水泥取代廟宇藝術|台灣廟世界|數位專題
三戰呂布

圖文/郭喜斌(傳統建築工藝研究者)

經過十多年的磨礪,又用了六七年的觀察,終於找到台灣民間信仰裡頭,存在各地聚落的公廟建築裡的裝飾藝術與地方文化藝術呈像關係。恰似「三位一體」:「民間信仰」、「地方歷史」、「人文藝術」。

更多新聞: 「鐵嘴將軍」竟是一門大砲 他驚台灣特殊信仰:萬物皆有靈

民間信仰的重點,常見以民俗儀式為首,再有餘力才會看到歷史的重要性,依附其中的裝飾藝術,一般被視為末流,或是可有可無,甚至無視它的存在。

然則,廟觀破敗、丹青剝落,大都以重修屋架安金粉妝以顯莊嚴隆重,裝飾藝術顯然是建設的首要目的。往昔,廟宇多為木石構建;若要重修,石材、木料能用的會繼續沿用,石碑刻文則被當成歷史見證,懷念先人德澤留置其間,木作材料也被珍視以對,畢竟交阯陶,剪黏,彩繪部份所用的圖紋裝飾,自有代代相傳的價值,廟宇內的文武龍虎前後對應,亦有它相當程度的規則。

台灣廟世界/古代重藝輕匠,今日卻連藝也不被看見:一起走找臺灣廟宇藝術風華
殿內位置示意圖

但在晚近五六十年來,建築工法格局,被鋼筋混凝土所取代。木料、石料因為高度不符時代審美觀念,被遺棄散落者,時有所聞。對於附著其間的「裝飾作品」,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寸寸呵護。有些主其事者更視若包裝紙,在「有就好」、「那又沒人在看」的心態下,迫得傳統匠人紛紛改行不再從事本業,造成今日我們在各地庄頭廟宇所見,錯字不斷;木雕隔扇屏心「左右同圖鏡射呈現」,網目斗栱看架豎材,「千軍萬馬十八個樣」。

台灣廟世界/古代重藝輕匠,今日卻連藝也不被看見:一起走找臺灣廟宇藝術風華

一座集庄境居民,眾家弟子血汗聚成的公廟,足可稱為一庄一境的文化殿堂。被輕率招來的廉價匠人施彩。舖上進口的美石雕琢出來壁飾,左右不再相對,前後難以呼應。屋頂淋燙偶飾扮不成一齣說得上戲的「尪仔棚」,尪仔棚又有寫為「翁仔棚」,是匠人以戲劇表現的民間工藝作品。早年流行在民間的遊藝陣頭行列,如北港藝閣,具備生旦淨末丑的藝術。主題以三國演義或征東征西,虎牢關三戰呂布,八仙鬧東海等大眾耳熟能詳的故事作品,以供欣賞,今日的尪仔棚則已難再見精彩故事。

這些情形,以往個人把它當成是主事者管委會的怠惰,看成是一地文化水平高低落差的表現,但今日回想起來,不免感到難受。沒人能懂得天下事,誰也沒有權利要求他人一定要看懂「百科全書」,當然也不能要求別人一定要十八般技藝樣樣精通,但到底該如何好好地完成一座廟宇呢?

有了這層省思之後,回頭再看已經成冊的《圖解台灣廟宇傳奇故事》、《聽!台灣廟宇說故事》。幸好有出版社替我把守最後的一道關卡,沒讓我在空有熱情卻失寛容的視見下寫在書裡,衝撞這個善良又純樸的社會。

《圖解台灣廟宇傳奇故事》這本書,原是《再聽台灣廟宇說故事》重編再版。

出版的目的,不止只替自己的生命找出路,也期待為廟宇藝術找到活路。

在麥寮拱範宮匠藝調查的過程當中,一直有個心念反覆浮現。為什麼一座被好幾本論文著作提及的地方公廟,居然會淪為瀕臨拆除的命運。難道這些論述和研究,沒在這座廟的所在地留下任何的痕跡供地方人士傳述?以致當有人喊出拆舊建新的一刻,地方連一聲惋惜也不可見?

如果我有機會出書,我希望它可以回到這個地方,讓更多鄉親知道自己所擁有的文化藝術,還有他們所能傳述的故事。

台灣廟世界/古代重藝輕匠,今日卻連藝也不被看見:一起走找臺灣廟宇藝術風華
麥寮拱範宮建築與裝飾藝術
台灣廟世界/古代重藝輕匠,今日卻連藝也不被看見:一起走找臺灣廟宇藝術風華
聽!台灣廟宇說故事

想進一步瞭解更多台灣宮廟的知識與專家QA,歡迎到我們精心準備的「台灣廟世界」專題頁面

更多數位專題:https://www.ftvnews.com.tw/topics/topicsarea/

本文由民俗亂彈授權,原文連結結於此。

--

責任編輯/徐薇淳

更多新聞: 熱鬧變擾民? 高雄宮廟遶境活動遭開14張罰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