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運前景不明 航商在減碳議題找競爭力
(圖取自Pixabay圖庫)

海運業歷經2年獲利大爆發後,2022年下半年景氣轉弱,消費市場高庫存導致運價難以回升。為了長久營運,航商紛紛在減碳議題找競爭力,訂造雙燃料船舶成為趨勢,包括陽明、長榮都在環保船舶大力布局。

更多新聞: 中華電ADR美國上市20年 郭水義赴紐交所敲鐘慶祝

貨櫃三雄2022年營運亮眼,長榮(2603)稅後淨利新台幣3342.01億元,高居貨櫃股獲利王;陽明(2609)獲利也創歷史新高,2022年稅後淨利1806億元;萬海(2615)則創下獲利歷史次高,稅後淨利930.72億元。

然而2022年下半年起,消費終端市場遭逢高庫存、高通膨襲擊,購買力及需求轉弱,連帶影響運貨量反轉向下。

中華民國輪船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長榮海運董事長張衍義今年初在船聯會新春團拜時指出,海運界走過2年的「神鬼奇航」激情後,今年要面臨全球經貿下滑、運價走跌、新造船下水使艙位增加等3大挑戰。

為了救運價,航商開始透過調漲附加費(GRI)等方式來自救,觀察上海航運交易所7月14日最新公布的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美西、美東主要航線分別上漲逾26%、12%,貨攬業者指出,主要就是反映航運界調漲GRI。

隨著第3季傳統旺季到來,海運業者分析,雖然近期貨量有比較好,但艙位仍然呈現供過於求的情況,航商還是必須持續透過上漲GRI等積極的行動來支撐運價。

雖然救運價也是航商保障獲利的方式,但隨著國際海事組織(IMO)訂定的現成船能源效率指標(EEXI)及碳強度指標(CII)等船舶減碳法規今年生效,節能減碳成為航商競爭力的指標。

為了強化海運業者減碳目標,IMO在今年7月初進一步修訂船舶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設定與2008年相比,2030年要減排20%、2040年減排70%、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Net-zero GHG emissions)。

針對國際航線,IMO也設定,在2030年前國際航線船舶所使用的能源,至少要有5%採用零或接近零的溫室氣體排放技術或燃料;因此,能否在海運界長久經營下去,如何布局節能船舶成為航商策略能力的考驗。

為此,台灣貨櫃航商陸續布局雙燃料節能船,陽明在今年5月底宣布,向韓國HD現代重工訂造5艘1.55萬TEU(20呎櫃)LNG(天然氣)雙燃料貨櫃輪,預計2026年起陸續加入船隊。

長榮則在7月初公告,將斥資43.2億美元到50.4億美元,購入24艘1.6萬TEU甲醇雙燃料貨櫃輪,目前尚未有明確交船時間表。

法人分析,訂造雙燃料船舶已成為航商長期布局的重要策略,雖然陽明訂造的LNG貨櫃輪仍會產生部分碳排,但與傳統船舶相比仍顯得較環保;長榮訂造的甲醇雙燃料船舶則是較新款的零碳排船舶,隨著技術逐漸成熟,可望助力長榮提早達成淨零碳排目標。

(中央社)

更多新聞: 車用出貨暢旺 毅嘉第2季獲利季增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