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陳志恆心理師|當社會走向多元家庭型態時,孩子的教養問題該怎麼迎擊?

2023 年 5 月 16 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同婚專法」的修正草案,讓同性配偶自此後得以共同收養孩子,這是繼同性婚姻關係合法化後的新里程碑。近幾年隨著台灣社會風氣開放、人口結構與產業出現變化,更多的單親家庭、重組家庭、跨國婚姻與新住民家庭因應而生,現在又再加入了同志家庭收養,台灣家庭型態走向更多元化的發展。

更多新聞: 白飯呷太多很傷身?蒼藍鴿曝「NG吃法」:血糖急速上升又下降

對此曾在教育現場擔任教職的陳志恆心理師表示:「多元家庭並不是件壞事,說不定能激盪出新的可能性,只是來自社會負面的特殊對待,可能是個隱憂。」

正常與異常誰來定義?非主流家庭不代表是異類

一直以來我們所處的社會都習慣以二元對立來看待事情,也會因為多數掌握話語權的人所處的情況來決定誰是正常、誰是不正常,進而出現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如:傳統的價值觀總認為一父一母的雙親照顧才是所謂的正常家庭,單親、隔代教養、育幼院長大的小孩很可能會出現課業落後、行為偏差的舉動等。

專訪陳志恆心理師|當社會走向多元家庭型態時,孩子的教養問題該怎麼迎擊?圖片來源:Pexels@Karolina Grabowska

「如果人們認為一個健康的家庭結構應該是長這樣,那麼當不同的家庭型態出現時,他們就會被當成異類。」難道非主流就是異類嗎?事實顯然不是如此。故在專訪的開頭陳志恆心理師率先點破這個謬誤。

多元家庭結構不是問題,重要的是親子間相處的品質

陳志恆心理師接著補充:「影響是否能夠妥善地照顧孩子,從來不在於家庭結構的成員組成如何,而是彼此間相處互動的品質以及教養路上的資源分配。」舉例來說,如果一位單親家長和孩子間的關係經營得良好,又經濟無憂、有親友後援的資源支持,那麼孩子同樣可以在富有安全感與家庭歸屬感的情況下成長,慢慢形塑自信的個人價值感。

換言之,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家庭所扮演的角色重大。如果家庭功能未能正常發揮,或突然出現變化對孩子來說都可能產生巨大的影響,這時親子間的溝通就顯得格外重要。陳志恆心理師建議可以參考下方分享的 4 個原則。

因應不同家庭型態可能產碰到的處境,心理師教你 4 個大原則

專訪陳志恆心理師|當社會走向多元家庭型態時,孩子的教養問題該怎麼迎擊?圖片來源:Pexels@Pavel Danilyuk

1.開誠佈公地提前預告

當家庭生活不可避免出現轉變,提前預告跟孩子說明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對於孩子的生活需要有一定的穩定度與可預期性,比較容易產生安全感,任何一點變動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種壓力。

◎ 以「隔代教養家庭」的例子分享

當父母必須到外地工作,或是平日要上班只能將孩子托給祖父母照顧時,可以事先告訴年紀小的孩子:「爸爸媽媽把你讓阿公阿嬤照顧,不是因為你不乖,也不代表我們不要你,是因為爸爸媽媽需要去賺更多的錢才能照顧你。不管我們在哪裡都一樣愛你,也會找時間回來看你。」提前預告、誠實地說明,除了可以讓孩子有機會做好緩衝的心理準備外,也不會感覺自己不被愛、被背叛,將父母無法在身邊的決定咎責在自己身上。

 2.傾聽與提供選擇權

陳志恆心理師提醒,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孩子聽不懂、不懂事,可是其實他們是很敏感的。因此在提前預告的同時,也最好傾聽孩子對事件的看法,希望大人可以提供什麼協助?如果孩子的年紀還小也沒關係,可以改用選擇提問的方式,慢慢理解孩子的想法。

◎ 以「單親家庭」的例子分享

當雙親決定離異,孩子被迫只能跟一個照顧者同住時,可以這樣跟孩子聊:「爸爸媽媽現在沒有辦法像之前一樣好好相處,我們的感情越來越不好,也會對你造成不開心的影響,因此我們決定要分開。雖然你必須要選擇跟一個人住,但沒有跟你一起住的人也還是很愛你,如果你需要協助,我們也都會在。」讓孩子明白自己的生活、感受還是會被照料,不會因為大人關係的改變而被拋下不管。

3.給予適度的包容空間

專訪陳志恆心理師|當社會走向多元家庭型態時,孩子的教養問題該怎麼迎擊?圖片來源:Pexels@Andrea Piacquadio

在實例經驗上,陳志恆心理師遇過許多個案之所以會出現問題行為都與家庭產生巨大改變有關,有些孩子反應在功課退步,有些孩子開始調皮搗蛋來引起關注。「這個時候就要去觀察孩子是不是因為在變動的壓力之下,他需要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先不要急著動怒,而是盡量發覺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後再去關心。

◎ 以「重組家庭」的例子分享

對於重組家庭的孩子而言,多了新爸爸/媽媽與新手足,難免會有不適應的情況,這時除了與孩子溝通之外,大人自己也要做好心理調適。當孩子對於新加入的父母,叫不出口稱謂上的「爸爸」與「媽媽」時也不需刻意強迫。畢竟任何人在面對改變都是需要時間適應的,除了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溝通外,大人也需要給與更多的寬容。

4.成為溫暖的支持

最後回扣開頭提及的「非主流家庭」,比起常見的家庭型態,身在同性家庭、新住民家庭、跨國婚姻家庭等的孩子注定比別人辛苦,勢必需要承受他人異樣的眼光,會更加需要家人、老師、社會 所有人的共同支持。

◎ 以「同志家庭」的例子分享

當孩子進入學校,面對同儕壓力時,身旁親近照顧者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這時可以清楚告訴他:「我們也許跟別人家庭成員不太一樣,但是沒有誰好誰壞,我們對你的愛也不會因此而減少。我們都很愛你,都可以提供你高度的支持,不管你遇到什麼事情,我們都很樂意傾聽。」讓孩子意識到差異並非不好,也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當大家開始理解與包容,歧視自然會消散!

不分家長、教職、孩子,擁抱多元是集體社會的課題

從前單親家庭總會承受他人閒言閒語,隨著社會價值觀轉變,男女社經地位逐漸平等,單親的標籤已逐漸褪去。現在平均一個班級有 ⅓  的學生是新住民家庭、未來還會出現更多同志家庭,這是身處於這片文化共融土地的挑戰,也是台灣邁向更加多元開放的象徵。

專訪陳志恆心理師|當社會走向多元家庭型態時,孩子的教養問題該怎麼迎擊?圖片來源:陳志恆心理師

面對不同型態的家庭,整個社會的集體意識或許還需要一點時間來適應與學習,不過就如同陳志恆心理師說的:「無論身處哪種型態的家庭都無妨,最重要的是陪伴孩子的品質與身旁可以運用的資源」,只要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用心地關懷、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他們都有可能表現得出色。

  

主圖來源:陳志恆心理師

Copyright by Share99

免責聲明:本文為合作外稿授權《民視新聞網》原文轉載,如對內文有任何疑問請逕與原作單位確認。

更多新聞: LG不只是家電商!轉型衝刺「智慧生活解決方案」,還要強攻電動車、健康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