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言堂/低碳風吹進農業 惱人農廢華麗轉身
低碳風吹進農業,令農民頭痛的農業廢棄物也能華麗轉身。(圖/民視異言堂)

專題組/吳永淳、徐景明 彰化報導

爽脆可口的芭樂,汁多酸甜的鳳梨,可以說是不少人喜歡的水果,然而您知道嗎?為了要兼顧口感與甜度,芭樂農每個月都要修剪果樹,這些被修剪下來的枝葉數量驚人,光是在彰化縣社頭鄉,每年就有超過100噸的廢棄枝葉,如何處理這些用不到的枝條廢葉,成為果農們頭痛的問題。

更多新聞: 異言堂/不只能做酵素! 鳳梨還可做毛巾與農用地膜

位在彰化縣八卦山下的社頭鄉,溫暖潮濕的環境相當適合芭樂生長,1971年農民首度引進泰國芭樂,種植面積曾到350公頃,因此彰化縣有「芭樂的故鄉」美名。只不過,為了芭樂的口感與甜度,芭樂農幾乎每月一小剪,每季一大剪,時常剪出滿果園的廢棄芭樂枝葉,早期都已焚燒處理,「把100噸的這些枝葉拿去燒掉,起碼就會有75噸以上的碳排放量出來」,工研院材化所組長張昌榮表示,廢棄枝葉要變成肥料至少要等六到八個月以上,占地面積太大,所以通常農民都是直接用焚燒的。但在低碳觀念的驅使下,工研院研發低溫萃取技術,透過酵素分解芭樂葉變成粉末,再透過40度低溫萃取出芭樂多酚,目前應用在洗衣精裡,可以去除衣服的汗酸味,工研院與農民合作,將農民用不到的廢棄物華麗轉身,打造低碳農業願景。

異言堂/低碳風吹進農業 惱人農廢華麗轉身
芭樂葉透過酵素分解的產出物:芭樂多酚。(圖/民視異言堂)


更多新聞: 異言堂/循環杯借還不便 上路卡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