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民眾誤解「米酵菌酸」波及米食業 學者籲正名「椰米酵菌酸」
憂民眾誤解「米酵菌酸」波及米食業 學者籲正名「椰米酵菌酸」。(圖/民視新聞)

財經中心/唐詩晴、戴亞倫 台北報導

寶林中毒案,所有死者及患者,都被驗出「米酵菌酸」,讓粄條、米苔目等米食店生意,受到波及,傳承四代的米苔目老店也說,經營80多年來,沒遇過這種狀況,但其實「米酵菌酸,最容易感染的食物是玉米、椰子,如今因為翻譯名字,讓"米」揹黑鍋,學者便建議,最好正名成「椰米酵菌酸」。

更多新聞: 快新聞/米酵菌酸是中譯名與「米」無直接相關! 農糧署:可放心吃國產米

手工米苔目業者李學宏:「變少了啊,客人少很多啊。」

傳承四代的萬華老店,每天一早用再來舊米,手工製作米苔目,過去開店要被備三鍋,最近一鍋就夠。

憂民眾誤解「米酵菌酸」波及米食業 學者籲正名「椰米酵菌酸」
萬華80年手工米苔目老店近日生意少3成,每天備貨量也減少。(圖/民視新聞)


白胖胖的米苔目,燙熟後簡單調味,就很美味,以前一天熱銷2百碗,現在能賣到1百多碗,就要偷笑,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後,米食業生意大受衝擊。

手工米苔目業者李學宏:「現在生意少了差不多三成,賣家稍微東西有一點問題就直接丟掉,哪有可能說,你還放到有那種細菌出來,米苔目做了差不多80年了,我從來沒有這種事情發生啊。」

罕見毒素「米酵菌酸」,沒有解毒劑,致死率恐達百分百,引發外食恐慌,但癥結點,卡在「米」這個字。

民眾vs.記者:「當你聽到米酵菌酸的時候,你第一個反應會覺得,它是在哪些食物上被驗出來?,有一個米應該是米吧,出去吃外食會擔心,自己煮就比較不擔心。」

民眾:「就是米類的東西,民眾,可能暫時是不太敢(買),民眾,就會找比較熟悉的店家點。」

人人聞米色變,但其實米酵菌酸,主要溫床是玉米澱粉、玉米、木耳、椰子,反倒和米,關係不大,如今卻因為英譯名字,讓米揹上黑鍋,專家建議,最好正名為「椰米酵菌酸」。

憂民眾誤解「米酵菌酸」波及米食業 學者籲正名「椰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翻譯名稱,意外波及到米食業。(圖/民視新聞)



憂民眾誤解「米酵菌酸」波及米食業 學者籲正名「椰米酵菌酸」
台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呼籲,米酵菌酸應被正名。(圖/民視新聞)

台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03.29):「米酵菌酸它其實原名是Bongkrekic Acid,是來自於印尼爪哇的一個產品,叫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gladioli),那這個產品其實是用椰漿做成的,所以這個細菌我們剛才講說,其實跟米沒有關聯,反而是跟玉米或者是椰漿(有關),不如講是『椰米酵菌酸』會更貼切。」


衛福部政務次長王必勝:「這個階段是我們先檢驗,把它全部檢驗完,那麼也讓這個檢方,把這個案子辦出來,我們了解說他到底原因是什麼,他的這個造成的物質,或者細菌是什麼都,把它釐清楚之後,當然接下來我們就不相干的事情,或者是說沒有關聯的事情,我們就要來積極把它澄清。」

名稱誤解,影響米食業,衛福部也不樂見,承諾將釐清真相,再處理正名問題,免得讓米食,蒙受不白之冤。


更多新聞: 米酵菌酸1895年印尼發現 椰子發酵餅毒死萬人1962年禁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