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泰緬異域孤軍傳奇!第一代逃難者僅剩12人

高雄、屏東交界處住著一群曾滯留泰、滇、緬一帶的異域孤軍,民國50年由政府啟動「國雷專案」接送來台,隨著歲月流逝,第一代逃難來台者僅剩30人左右,其中當時的游擊隊員只剩12人,民視新聞尋找到定居美濃的前游擊隊員馬永福,敘說當時戰亂逃難的辛苦日子,怎麼求生存,讓他更珍惜今日安定生活。

更多新聞: 逃難時吃什麼? 泰緬遊擊隊傳承「逃難菜」

馬永福珍藏已久的老舊木箱,裏頭裝的是50幾年前逃難來台灣時一起帶來的物品。一雙麻繩編製的草鞋,是小時候長輩親手做的,雖然穿不下,但保留至今,成了他珍貴的古董。另一個帶來的,是當時游擊隊長官留給他的帽子。

膚色黑,輪廓深邃的馬大哥,73歲依舊身強體壯,小時候居住雲南,但面臨戰亂就逃到緬甸,13歲被迫加入游擊隊後,不斷躲避中共軍隊追捕,又在金三角一帶拚命逃難。

在山林逃命,常常好幾天沒吃沒喝,求生意志教他活下去。香蕉樹的莖,切下外皮,裡頭多汁的香蕉心直接生吃,充飢也解渴,當時有人攜家帶眷,小嬰兒口渴哭不停,也會這樣做。

直到民國50年,泰緬游擊隊以國際難民身分逃來台灣,被安置在美濃的精忠、成功村,和屏東里港的信國、定遠村,第一代逃來的加上眷屬只有30人左右,目前游擊隊員僅剩12人,當時日子苦,政府只配3年食物,之後大家只能努力開墾石頭地。

馬永福提到,「因為分配給你石頭沙石地,你要能開墾出來,你要自力更生,有的人非常地辛苦,很多人沒有辦法養活自己的孩子,沒有辦法生存下去的,有的自殺的也有。」

來台灣時馬永福16歲,繼續加入幼年兵,減輕家人負擔,直到軍人退休後,他在美濃繼續務農,經營有機農場,經歷過悲慘戰亂歲月,現在能過安定日子,讓他更懂珍惜。

(民視新聞/阿布斯、謝耀德 高雄市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