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振榮的灣聲之緣──Stan 哥與台灣的聲音故事
「以前做生意時都沒趕過三點半,退休後反而都要趕七點半(開演時間)。」──施振榮

媽媽陪我看戲

面對《MUZIK》來訪,和藹的長者在自家圓桌前笑言:「我真是沒有什麼藝術細胞。」謙沖的身影襯著窗外墜絲如織,溶成北市秋日的一片尋常雨景。

確實若從學、經歷來看:交大電子工程學士、碩士與榮譽博士,1976年創立宏碁、現任宏碁榮譽董事長,這位以ACER之名讓台灣電腦產業站上國際舞臺的重要推手,似乎真的與「藝文」沒有太多淵源。

他回憶道,自己除了在大學時看布袋戲,最常參與的表藝節目,就是1991年媽媽搬到台北住之後,不時陪著母親現場觀賞歌仔戲與京劇,「不過媽媽總說是她陪我去看戲,這樣講壓力比較小。」但就是這位自認門外漢的科技界大老,於2011年登高一呼,於國藝會推動「藝文社會企業育成專案」,將產業與藝文界共生的營運模式,導入扶植國內藝文生態發展的政策與執行層面,以一己所長,翻耨這片土壤,並樂在其中、耕耘至今。

他是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唯一連任兩屆的前董事長,也是灣聲樂團後援會會長施振榮。

提起當年,在「春秋樂集」現場聆聽本土作曲家創作、因邱再興介紹加入國藝會之友,施振榮因這一段「樂緣」,後來受到時任文建會主委盛治仁邀請,加上邱再興、林懷民鼓勵,並推薦陳錦誠出任執行長的機遇中,出任國藝會首位非藝文背景的董事長。

雖然消息一出,就有重量級人士投書報刊,反對企業家涉入這個嚴肅的領域,可也正是長年在業界奮鬥的思維,讓施振榮想為藝文人帶來突破、改變以往多靠政府補助生存的困境:一方面用企業化的角度,在藝術與觀眾之間,建立價值交換的良好商業機制,使藝文團體能從社會汲取資源、得到目標群眾;另一方面也以藝文加值計劃,吸引產業界提升人文素養。

在體制異於一般公務體系的國藝會,施振榮的義工一做就是6年,除了支持嚴肅的純藝術創作,在與眾多團體接觸的過程中,他更肯定藝術家應有市場導向、考慮到市場的接觸程度,能在市場中獲得付費、贊助等有形力量,並建立無形的影響力,才能讓藝文組織永續經營,這些經驗與思考,都為他往後與音樂、與灣聲漸行漸近的關係,埋下韻律驛動的伏筆。

從委創到製作

早在大約10年之前,鳳甲美術館一場古物展的開幕式上,李哲藝指下充滿民謠元素的豎琴聲,就讓施振榮留下深刻的印象。2017年初,李哲藝成立灣聲樂團後,在台灣戲曲中心演出融合台灣各時代音樂元素的交響篇章,還有同年5月登場的母親節音樂會「牽阿母ㄟ手,聽阿母ㄟ歌」,更吸引施振榮一試成主顧,進而很快委託李哲藝為《鹿港映象》交響詩譜曲。

出身鹿港的施振榮,將「鹿港映象交響詩計劃」視為用音樂打造家鄉形象的重要行動。該計劃用不同的創新方式,於2017年徵選交響詩的詩文;2018年則進行包含快閃、國語歌卡拉OK大家唱、台語詩朗誦同樂、鹿港映象萬人齊吟唱的一連串慶端午活動,加上改編該交響詩的音樂比賽,並在8月由灣聲樂團進行《鹿港映象》交響詩的全球首演,圍繞同一定位、持續與大眾溝通,鞏固「鹿港映象」這個新品牌。

施振榮委託李哲藝(左),為家鄉創作《鹿港映象》交響詩

誠然,要讓新曲成為朗朗上口的旋律,需要一段演進的過程,而施振榮正是看好灣聲接地氣、與市場觀眾合拍的長處:「灣聲是把台灣的經典音樂與西方古典音樂結合起來,用古典音樂的型態,來講台灣的故事,就像俄羅斯(19世紀民族樂派與浪漫樂派)那樣,加上台灣有很多受過古典音樂專業訓練的音樂家,這在全球都將很有機會。」

Stan 哥與 Stan 嫂在誠品表演廳與灣聲音話情緣

在李哲藝與灣聲的音樂中聽見台灣,施振榮接著不但與妻子登臺該團名人系列音樂會,以「Stan哥與Stan嫂的音樂情緣」為名,說學逗唱,在《綠島小夜曲 》、《我要為你歌唱》、《杯底不可飼金魚 》、《恰似你的溫柔》等金曲,當然還有《鹿港映象》交響詩的樂聲中,親身分享他們生命中不可或忘的曾經;還於2018年6月大方出任灣聲樂團後援會會長,再現往日帶領ACER登上國際舞臺的氣魄——繼鹿港映象之後,這位品牌教父披掛上陣,將要打造又一段嶄新故事:「台灣的聲音」新年音樂會。

在李哲藝與灣聲的音樂中聽見台灣,施振榮接著不但與妻子登臺該團名人系列音樂會,以「Stan哥與Stan嫂的音樂情緣」為名,說學逗唱,在《綠島小夜曲 》、《我要為你歌唱》、《杯底不可飼金魚 》、《恰似你的溫柔》等金曲,當然還有《鹿港映象》交響詩的樂聲中,親身分享他們生命中不可或忘的曾經;還於2018年6月大方出任灣聲樂團後援會會長,再現往日帶領ACER登上國際舞臺的氣魄——繼鹿港映象之後,這位品牌教父披掛上陣,將要打造又一段嶄新故事:「台灣的聲音」新年音樂會。

從風靡天下、擁有跨領域觀眾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得到啟發,在2019年、也是灣聲樂團成立之後即將遇上的第二個新年之前,李哲藝靈機一動:「為什麼我們不能擁有一個屬於台灣的新年音樂會呢?」這個想法,除了有他與灣聲的音樂能力作為後盾,比起以往,又有了來自後援會的支持:施振榮不只為此首次擔任節目製作人,還提議邀請媒體共同製作,藉助電視臺專業行銷與即時轉播的能力,結合「台灣的聲音:灣聲」、「台灣的眼睛:民視」、「台灣的故事:文創」三者,一起在台灣的藝文領域開創新境。

講到當起製作人的初體驗,從公益思維出發的施振榮不改本色,將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整個製作鏈的前端與後端:前端是為活動尋找贊助的經濟大任,後端則是以市場角度思考節目內容,這也是灣聲的強項。他套用自己1992年提出的「微笑曲線」指出,表藝節目也有價值曲線,兩端高點就在「原創性」與「品牌行銷」:除了毋庸置疑的原創,品牌行銷更要到位:「屬於我們自己的新年音樂會,不但有特色,還要做到讓全球都認同。」

為此,施振榮不只對這次首登場立下「現場上萬人、網路點閱破百萬」的目標,還許下永續經營新年音樂會系列的厚望:「我們先以華人市場為基礎,如果轉播與網路宣傳得法,吸引全球的華人都來收看,希望假以時日,5年、10年以後,能讓它成為國際上具代表性的新年音樂會!

文章來源:MUZIK古典樂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