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不穿新疆「血棉花」!美國禁新疆爭議紡織品進口

美中關係越來越緊繃,而在華為、Tiktok和WeChat等電子科技產業、陸續被禁後,美國政府上星期一,又對來自中國新疆、特定區域的棉花、番茄、美髮製品、電腦零件及紡織品等五項產品,下了新的禁令,理由這些產品是中國強迫新疆人勞動的產物。其中又以棉花最受矚目。不過據多家主流媒體報導,美國曾考慮全面禁止新疆棉花進口,為何最後禁令規模大幅縮水? 一起來了解國際時裝產業難解的新疆棉糾結。

更多新聞: 9個月來已近千名女性受害...孟加拉修法「性侵犯判死刑」

【不穿新疆「血棉花」!美國禁新疆爭議紡織品進口】

「現今的服裝業供應鏈是如此複雜,服裝業者甚至不需要知道,他們的供應商是誰,就算能夠分辨所有的供應商,也很難分辨棉花本身,中國80%的棉花都產在新疆」─人權觀察中國部主任 索菲理查森

新疆棉花、最近成了國際新聞話題。美國國土安全部所屬的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衛局CBP,14號針對中國新疆四家公司和一家工廠,發出暫扣令,禁止進口的產品包括番茄、美髮製品、電腦零件、紡織品,以及最受關注的棉花。

【百萬維人被關「再教育營」 中國辯提供職業訓練】

聯合國2018年8月的一份人權報告曾指出,新疆有百萬名維吾爾人,被中國關進類似"大型拘留營"的再教育營。位於新疆洛浦縣的第四職業技能教育培訓中心,顯然就是其中之一。庫奇內利更直指再教育營提供勞力,根本是"現代奴隸制度"。另外紐約時報也報導,新疆村民在烈日下一連採收棉花好幾個星期,月薪卻只有115美元,不到8百塊人民幣,而新疆當地的最低工資標準,至少要1460塊人民幣。

【現代奴隸制在新疆?維族人被迫採收「血棉花」】

實際上今年7月,川普政府就已把數間國際服裝品牌公司的供應商都列入黑名單,CBP 6月中旬也曾在新澤西州查扣一批約13噸,價值約80萬美元的假髮與假睫毛等商品,懷疑也是來自新疆再教育營。

【美國曾考慮全面禁止新疆棉 最後禁令大縮水!】

不過紐約時報一星期前曾爆料,川普政府考慮以危害人權為由,禁止進口以新疆棉為原料的部分或所有產品。14號公布的禁令卻明顯縮水,恐怕是因為棉花產業千絲萬縷,難以全面禁絕。

【人類使用棉花逾7千年 現代衣物最常見天然纖維】

人類穿著棉衣已有數千年歷史,但直到18世紀發明了分開棉花纖維和種子的軋棉機,降低人工成本後,棉花才開始廣為使用,現在已經是人類衣物最常使用的天然纖維。

根據國際棉花諮詢委員會的9月報告,2020/21年度,全球棉花產量預估將達到2510萬噸,少於上年度的2620萬噸,消費則預估達到2430萬噸,高於上年度的2270萬噸。主要生產國包括美國、巴西、印度和中國。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棉花生產國,但因為以內銷為主,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棉花進口國,而最大的棉花出口國,則是美國。
然而棉花作為服裝原料,也不是單純的美國出口、中國進口這麼簡單。

【中國是最大棉花生產國 內銷不足還進口美國棉】

中國官媒這段影片,說明了美國棉如何飄洋過海來到中國,然後製成衣物外銷到世界各地。換句話說,在這個地球村時代,中國出產的棉製品,用的並不就一定是中國棉。根據路透社引述美國業者的說法,新疆棉約占全球消費量的20%,除了常跟美國棉混紡,也出口到孟加拉、越南、柬埔寨與印尼等紡織業重鎮,而且現在技術上,並不能準確追溯棉花的來源。

【恐混有美國棉!美全面禁止新疆織品有難度】

新疆棉的人權爭議,其實早在2019年底就登上國際媒體版面,當時日本的無印良品和優衣庫,還因為把新疆棉當作廣告賣點,引發關注。華爾街日報調查顯示,H&M、Esprit(思捷)和愛迪達等跨國品牌,供應鏈都涉及用了新疆棉。美國五大消費協會也在今年三月發表聯合聲明,宣稱不能容忍供應鏈中的強迫勞動。而雖然美國服裝和鞋類協會主席拉馬爾,17號坦言大規模禁用新疆棉確實窒礙難行。不過還是有業者開了第一槍。

【不當壓迫人權幫凶 美企與中國廠商終止合作】

據歐洲新聞台報導,今年一月,H&M的「好棉花」倡議就已經因為人權疑慮,取消在新疆的營運,三月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又公布一份報告,指與H&M合作的中國「華孚時尚」安徽廠,有被當局就業轉移的新疆員工。16號H&M宣布終止與華孚時尚的合作關係。

「如果我們因為商業利益,拒絕說出中國的人權狀況,那我們就失去在世界任何地方,談論人權的道德權威」─美國眾議院議長 裴洛西(9.18)

「關於維吾爾人的處境,我的辦公室持續與中國政府,討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狀況,以及他們的政策對人權的衝擊,在中國政府的發出邀請後,我正與當局討論在適當情況下造訪新疆。」─聯合國人權高級專員 巴奇麗(9.14)

【想洗白新疆集中營?中國向世界發參觀邀請函】

親訪新疆、是否就能看到真相? 正義最後是否真能凌駕利益? 維吾爾人的未來,就如一朵朵白色的棉花,看似脆弱卻不絕如縷。

(民視新聞/專題報導)

更多新聞: 全球/中國式脫貧?少數民族被迫遷徙遭「文化拔根」脫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