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參與科學! 群體力量促使社會更進步

知識爆炸的年代,很多領域愈走愈專精,跟民眾生活也愈來愈遠,有不少民間團體開始尋求跟學術界合作,希望將民眾關心的議題,透過專家的知識獲得解決!像是南投以及高雄,有不少民間組織和大學以及官方合作,企圖藉由學術單位的專業知識,解決空污問題,科學知識如何走出象牙塔?他們成功跨出第一步。

更多新聞: 「誠信碗粿」林爸籲勿捐款 要教女兒「不能靠伸手活」

現代科學專業發展與常民之間,有著距離,造成一般人覺得科學是一門高深學問,聽不懂就不應該說的情形,限制了人民參與科學的想法,而在戒嚴或是一些威權制度底下,人民活潑創意的思考受到箝制,更大大影響人民參與科學的意願。

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創會理事長林崇熙教授表示,「因為這幾百年來,整個學科的一個劃分,讓每一個領域的專家學者,他會越做越專精,所以再下來碰到複雜問題的時候,他就會見樹不見林,用他們單一的知識,來解決複雜的問題,就會產生更多的問題,更多的風險。」

單一專長就好像海邊常見的海洋生物藤壺一樣,各自獨立又牢不可破,他們一個個從整體的知識體系中單獨生長,形成一個碎裂的,甚至容易陷入到以偏概全的窘境,但是面對空氣水質土壤各種汙染問題的時候,卻需要許多領域的知識相互整合,才能竟其功,由於科學社群的學科區分,越來越專精而僵化,且無法解決民眾面臨的生存問題,因此民眾及非營利組織,參與環境問題解決,成為開啟新科學的契機。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杜文苓教授說,「南投埔里的媽媽們,她們很關心她們在地的空汙問題,也因為她們的關心跟行動,後來促使了在地的暨南大學教授,發展了創新的微型監測計畫。」,知識有很多的來源,科學家的知識生產只是其中一種,果再加上公民自己的身體感,自身的在地知識及自主研究。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更多新聞: 杉林溪楓葉紅了 黃金水杉也換裝變色 旅客朝聖徜徉大自然美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