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蜻蜓》讀劇演出 結合光影、偶戲表現手法 展現魔幻詩意

右邊有兔子劇團將在11月27、28日於思劇場舉行《竹蜻蜓》讀劇演出。此作於2018年受國家藝術文化基金會創作補助,並很榮幸地於2020年入圍臺灣文學獎。團長亦是此劇編導徐瑋佑,擅以童趣的視角審視社會與藝術的關係,並將其轉化為劇場編導演創作。

更多新聞: 原民服飾達人傳授心法 新住民體驗文化新品味

《竹蜻蜓》劇名由來便是回溯自二戰期間,臺灣人便暱稱戰鬥機為「蜻蜓」,以及當時日軍利用竹子所製的欺敵假戰機。文學獎評審表示「作者將『時間』的隱喻貫穿於整個劇本之中,並以時間的跳動帶來魔幻感與詩意。透過紙仔戲結合光影或偶戲等異質的表現手法,為本劇帶來舞台表現性的潛能。」

本劇將觀眾帶回至1945年「台北大轟炸」前一晚,一處鐘錶舖的姊妹正等待父親回家。為讓觀眾感受語言織就時代的模樣,演出中可聽見閩南語、華語、日語的聲音,並搭配紙仔戲(即日本「紙芝居」),展現文本的魔幻與詩意,增添讀劇演出的趣味與完整性。

《竹蜻蜓》讀劇演出 結合光影、偶戲表現手法 展現魔幻詩意

特別感謝Thinkers' Studio 思劇團「微型創作陪伴計畫」場地陪伴組的支持;並獲得2021年台北市文化局藝文補助、文化部積極性藝文紓困計畫補助。以及,「台灣森永製菓股份有限公司」與「迷走工作坊」合作贊助,來看戲的每位觀眾皆可得到法國鹽之花牛奶糖一包,以及漫畫《戰前異聞錄》一本的抽獎機會。

希望能透過讀劇演出的形式,從編劇個人視角轉向公眾,結合劇場藝術的各種元素,以作品與公眾對話,也同時與歷史對話。

《竹蜻蜓》讀劇演出 結合光影、偶戲表現手法 展現魔幻詩意

為引發更多討論,讀劇演出後還有演後座談,特邀嘉賓老師、教授們分享觀後感,和給予編導瑋佑建議,也開放觀眾提問、討論,進而推動《竹蜻蜓》由讀劇演出走向正式劇場版演出。讓屬於這片土地的歷史不僅出現在課本裡,而是真實發生於時間長河中。

更多新聞: 天冷保暖抗寒!國健署分享「5招日常行動口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