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水產試驗領先全球 首度人工培育黑喉幼魚成功

民視新聞/陳崇翰基隆報導

台灣沿近海域漁獲量在1980年達到高峰後,開始逐年下降。農委會水產試驗開始積極復育不同魚種,至今已保存近20種物種的種原。更領先全球,首度透過人工培育出「黑喉」幼魚,也完成國內首例「紅喉」人工授精試驗,復育成功後野放,除了可望增加漁獲量,也可以改善漁民生計。

更多新聞: 面試哪階段可問「薪資待遇」?過來人曝最佳時機 2關鍵提高談判籌碼

黑喉張大嘴,咬住魚餌,被拖帶上岸後,立刻放入水箱,進行復甦作業。專家馬不停蹄,將黑喉送上大船,轉移到大活水槽,等靠岸後,立刻將牠送入培育繁殖的環境,並架設水下攝影機仔細觀察,這一尾尾透明的小魚,都是海洋未來的希望。

農委會水產試驗領先全球 首度人工培育黑喉幼魚成功

基隆水試所副所長張錦宜說,「(復育是)考量到,全國的沿近海漁業產量,從1980年高峰40萬公噸,現在只剩下大概16~18萬公噸,這樣的一個減產幅度滿大的。」

近年來水產試驗所因應近沿海魚獲量下降,除了實施管理與流放措施,平衡魚群數量外,也積極復育不同魚種,至今已保存近20種物種的種原。其中黑喉的復育,更是創下全球首次,人工繁殖並放流成功的紀錄,這批幼魚,經過2、3年後,可望成為種魚,讓漁民不再擔心捕不到黑喉魚。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說,「所有的20幾種的物種裡面研發成果,再回去放流,讓我們沿近海漁業資源,可以不要因為氣候變遷,或人為捕撈的因素大幅度減少,我想這對糧食安全的貢獻更重要。」

農委會水產試驗領先全球 首度人工培育黑喉幼魚成功

除了黑喉,每斤市價上看2千元的紅喉,也是復育目標之一,既日本後,台灣是第二個國家成功完成紅喉的人工授精試驗。高經濟價值的黑喉或紅喉,經過復育,提高放流效率,可以有效填充我國近沿海的漁業資源,增加漁民的收入。

更多新聞: 公廁衛生紙改版「一抽就斷」!她崩潰喊不方便 釣出內行揭2大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