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對亞洲半導體依賴 歐盟投入430億歐元拚在地製造

民視新聞/林浩博綜合報導

經過1年多的緩慢推進,歐洲《晶片法案》終於有了重大進展。歐盟三大機構在周二達成了共識,同意投入430億歐元打造在地製造,並將晶片設備納入「先進首創技術」,希望提升本土供應的韌性,降低對亞洲半導體的依賴。

更多新聞: 元旦鏟雪遭輾斷骨!「鷹眼」重傷血流滿地影片曝 醫護稱:臉腫如壘球

自從去年初以來,歐洲版《晶片法案》進度緩慢。總算,4月18日有了新進展。歐盟三大機構歐盟執委會、歐盟高峰會,以及歐洲議會,經過協商,對《晶片法案》終於達成了共識。

歐盟報告員尼卡說,「確實有時會有危機的情況,像是我們現在正經歷去年爆發的烏克蘭戰爭,這時我們仍須有辦法,在歐盟境內有最低程度的晶片生產。」

歐盟報告員尼卡,在記者會上明白表示,《晶片法案》目的之一,就是要防範地緣政治風險。

《晶片法案》的三大規劃,分別是:針對危機與晶片短缺,設立監控與應對系統;支持大規模技術能力的建設;以及建立能夠吸引投資,保障供給安全與韌性的架構。布魯塞爾希望在2030年以前,歐盟對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占比,能從當前的10%,躍升為20%。

降低對亞洲半導體依賴 歐盟投入430億歐元拚在地製造

阿里郎新聞片段,「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讚楊週二的協議,表示《晶片法案》將幫助,打造有競爭力的半導體產業,為歐洲獲得全球半導體市場份額建立基礎。」

目前,全球半導體產業仍由亞洲主導,但地緣政治風險,始終讓西方擔憂。因此將晶片供應鏈移回本土的看法,成了顯學。像是1月彭博曾報導說,英國政府內部建議首相蘇納克降低對台依賴。美國則已經通過自家《晶片法案》,德國也有消息說台積電將前來設廠,儘管台積電對此仍保持沉默。

歐洲《晶片法案》的推出,同時也給台灣等亞洲國家帶來挑戰。

更多新聞: 說好的共體時艱?CEO扣獎金勸員工「別抱怨」 遭爆年收破億被狂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