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專題/台灣人超討厭五月?揭開台灣端午節的信俗觀念
端午節肉粽。(圖/民視新聞資料照)

文/溫宗翰(民俗亂彈執行編輯、靜宜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執行長)

端午節在臺灣又稱為五日節或五月節,是整年度歲時節日中,由多變氣候趨向穩定,由春季進入夏季的指標節日,民間俗諺有云:「未吃五月粽,破裘毋敢放」,即是用端午節來判斷環境氣候變化的信俗觀念。經歷時代變遷,許多五月節儀式早就隨著自然環境變化、政治因素、社會條件有相當大的改變。

更多新聞: 快新聞/爆本土首例登革熱! 台南仁德設3處擴大採血站揪隱藏病例

五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嗎?

節日起源附會於知名人物,通常是一種後設詮釋的理解,有時候是民間社會為了提供一個可靠的依據或講法,透過傳說建構起民間知識;有時則是官方或文人立場為了政治目的,而進行的詮釋傳播,藉以凝聚民眾的意識形態。端午節起源於屈原是原本只是文人騷客在此時節的感懷題材,但在中華民國建立以後,則成為凝聚政治意識的「洗腦」題材;除了屈原,另外還有伍子胥、曹娥等,也都曾被當作是端午節的起源。

五月誤妻無焦土的惡月觀

傳統端午節不僅被視為氣候轉折過渡的時節,同時也是冀求驅疫去惡的節日,俗語說「五月無焦土」,臺灣環境此時經常處於「豪雨」階段,再加上炙熱的氣候,瘴癘瘟疫此時最盛,整個五月節幾乎都與解決疫病的習俗有關。

且臺灣民俗觀裡,常對「五月」有特別的「惡」感,「五」經常被認為是「誤」,所以五月不結婚,臺灣拳裡也不使用五,相傳就是避免誤事。除此之外,臺灣民間思維當中的五月,也經常是許多傳統知名人物遭逢憾事的時間,比如相傳鄭成功於五月辭世,也有說五月引發諸多械鬥等大事,因此傳統民間觀點裡的五月,並不是一個祥和的月份。

端午專題/台灣人超討厭五月?揭開台灣端午節的信俗觀念
(示意圖/翻攝Unsplash)

複合著政治社會與自然環境因素的節日文化

端午節普遍被認為是「夏至」的一環,在臺灣,此時正值環境多變、氣候惡劣階段,是由複雜天氣過渡到趨向穩定炎熱的關鍵時節,因此,自然環境的特殊性,使臺灣端午節具有強烈的中介轉變特質,因此也就產生大量且頻繁的在地儀式活動,不單單只是一日的節俗儀式而已。

這些端午儀式有個人、有家庭、也有社區群體,讓端午節既有個體驅疫治病、健康照護的特徵,同時也有潔淨住家、維護社區安寧的表現。龐大多元的儀式文化,提供各種超自然想像,用以平安度過這個充滿艱險惡疫的時節,有趣是,端午節各項儀式幾乎都與水有關,不僅進出水域,也常在水邊舉行儀式,進出水陸兩大空間之間,似乎也隱含著這個節日的特殊性質。

--

本文由 民俗亂彈 授權,原文 連結 於此,看下集可點 連結

作者/溫宗翰(民俗亂彈執行編輯、靜宜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執行長)

責任編輯/郭家妤

更多新聞: 烏克蘭水壩遇襲!史書華豪捐救護車「點名朱學恒」:贖罪一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