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鋒面發威,中午後已經慢慢往中部地區發展,不過有台中網友在PTT發文表示,他早上出門前查看手機氣象APP,顯示「下雨機率75%」,他特別穿好雨衣走到地下停車場。結果一騎到戶外發現大太陽,崩潰喊「在紅綠燈下我像個傻子一樣流汗…我就問氣象只是參考用嗎?後面的100%最好給我下雨喔!」。
貼文一出引起熱議,有鄉民笑虧:「75%是指面積」、「那個%數不是機率,是區域內有幾%土地」、「沒讀書真可憐,那個不是機率,是指地區好嗎」、「你就在該區其它25%不下雨的區域」。不過這說法隨即被其他網友打臉,直言「降雨機率就是機率,不是面積」,教育部過去早已解答,「怎麼還一堆人在說面積」、「還在說區域的不要笑死人,那是國外」、「2023了還一堆人在推面積,慘」。
事實上,「機率是面積」說法源自國外1名女子,她過去都以為降雨機率30%代表「這地區有30%的可能會下雨」,但實際上降雨機率(chance of rain)實際意義是「這地區100%會下雨,只是下雨的範圍僅佔該地區的30%面積」,當時影片一出驚呆全球網友,也影響了許多台灣人的認知。
教育部曾解釋,目前台灣氣象機構都是使用「推估機率」的方法。(圖/翻攝「教育部」臉書)不過教育部曾解答,降雨機率在國際上有兩種算法,第1種就是「該區域內有多少%的『面積』會下雨」,第2種則是「該區域內有多少%的『機會』會下雨」。美國的氣象局正是採取第1種,也就是推估「面積」。但隨著科技進步,氣象預報的技術越來越先進。如今的都可以「點位」來做天氣預報,所以目前台灣和大多數的氣象局和氣象機構,都是使用「推估機率」的第2種方法。
更多新聞: 手機電池只充80%最健康?他實測3年公布答案 網曝1影響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