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專題/跟屈原無關!專家揭台灣端午節由來:驅瘟、驅水鬼、神明掃黑
(圖/取自FreePik)

社群中心/廖婉馨報導

端午節到了!家家戶戶都在掛艾草、吃粽子,端午節的傳說大家都耳熟能詳,但你知道台灣有自己的端午節由來嗎?台灣在地的傳說文化跟屈原居然一點關係都沒有!?《民視新聞網》特別專訪台灣民俗文化工作室的林茂賢教授,除了帶我們了解各項台灣在地傳統,更為大家說明民俗節日與日常生活之間有何關聯。

更多新聞: 快新聞/雨區擴大! 6縣市豪、大雨特報「防雷擊、強陣風」

台灣在地端午節習俗居然與屈原無關!?

「以前在課本上都會寫到說要紀念屈原,包粽子是為了要丟到河裡,叫魚不要吃屈原的屍體;划龍舟是為了要找屈原的屍體。其實這個端午節的由來跟屈原一點關係都沒有!」林茂賢教授和我們分享,中國與台灣的端午傳統大不相同,那台灣的端午傳說是什麼呢?

「台灣的端午節最主要是為了要驅蚊,因為端午節就是要進入夏季,那時候就很多蚊蟲滋長、孳生,所以台灣的習俗會在門口插榕枝(榕仔tshîng-á),還有艾草叫做「hiānn」,還有長長一枝像芒草的,那個叫做香茅,不管艾草、香茅,都有驅蚊的作用,我們都會把他們插在門口,蚊子才不會飛到你們家,家人們才不會得到瘧疾、得到登革熱,所以不是為了『屈原』,是為了『驅蚊』。」

癸卯端午節專題/揭開台灣在地端午節多樣面向:從艾草驅蚊到神明掃黑行動
(圖/取自維基百科)

划龍舟也不與屈原有關 祈求順遂、洗江淨港才是正解!

其實自古以來「雲從龍,虎從風」,告訴我們雲跟龍有關,那與划龍舟又有什麼關聯呢?「跟下雨有關,」林教授告訴我們。「夏天不是乾旱、不下雨,不然就是暴雨,夏天也是颱風的季節,就容易有淹水的狀況,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就衍生出龍、雨、雲的民俗活動,這也跟屈原無關。」

教授另外還與我們討論一些特殊的端午節風俗。「在龍舟比賽之前,我們一定要『洗江淨港』。就是把龍船划出去,然後沿途灑冥紙,安撫水中的好兄弟,因為我們都相信水鬼會抓替身,所以我們要先洗江淨港。『淨港』就是清淨的意思,清境那個港域不要再發生什麼水鬼抓替身的事情,這才是台灣的習俗。」

龍舟競渡 vs划船比賽:一個是民俗文化、一個是體育競技,兩者迥然不同

不是只有台灣才划龍舟,世界各地每個季節都有龍舟賽,而且世界各地不論何時都有人在划龍舟,但其實體育比賽與台灣在的划龍舟的寓意大不相同,林茂賢教授與我們說明龍舟競渡與划船比賽的不同之處。

「划船比賽是體育競技比賽,而划龍舟有它的宗教意涵。首先,我們要讓民眾、外國人知道了解台灣划龍舟的意義,第一個就是為了要祈求風調雨順,像上述所說的。第二個是為了清淨那個水域,因為我們知道水中有水鬼,水鬼會抓交替、抓替身,所以我們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讓這個水域清淨,不要再發生這個不幸的溺水事件。這是兩者在功能上的差異,目的上就是不一樣。所以在台灣划龍舟它最主要的就是以上二個含義。讓外國人變成國際競賽也可以,但要讓大家知道,台灣划龍舟的功能,與一般各國的划船比賽是不一樣的,因為我們還有一個宗教的意涵存在。」

癸卯端午節專題/揭開台灣在地端午節多樣面向:從艾草驅蚊到神明掃黑行動
(示意圖/民視新聞網)

「暗訪」─神明一清專案掃黑行動

台灣在地傳統節日其實都與信仰相輔相成,端午節也不例外。林茂賢教授向我們解釋端午節「暗訪」的傳統。「暗訪就是晚上的時候,神明出巡,其實就是『一清專案掃黑行動』,這個才是台灣的端午節的習俗。暗就是『暗暝』,訪就是『巡訪』的意思。在端午節前夕,像淡水、台北大稻埕,或是鹿港都會執行所謂『暗訪』。而霞海城隍就是五月十一(農曆)暗訪。而其他還有竹南中港慈裕宮今年去海邊,到海邊去洗江淨港,也是為了防止那些水鬼抓替身。所以我們台灣的端午節根本就跟屈原就沒有關係。」

癸卯端午節專題/揭開台灣在地端午節多樣面向:從艾草驅蚊到神明掃黑行動
(圖/宜蘭城隍爺夜巡)

傳統民俗節日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息息相關

當我們問及遇到節慶時,政府會主動幫國民調整假日,大家卻往往會忘記我們因什麼而放假,就比較沒有過端午節的氛圍。對此,教授提出節日放假與務農生活相互關聯的見解。

「民俗節日其實都跟過去我們傳統農業之間的生產有關聯性,那其實就是農民的假期。現在我們不是都週休二日嗎?以前並不是。以前沒有週末的問題,古早歲時節日就是農民休息的時間。那民俗節日要幹嘛?第一個就是要祭祀神明、祖先的宗教活動。再來就是親人團聚,就像過年一樣。然而演變至今,現在放連假成了大家一起出遊、一起出國等等,原始的那種祭祀與團聚的功能就沒有了、那就變成違背了原本民俗假日的意義了。」

癸卯端午節專題/揭開台灣在地端午節多樣面向:從艾草驅蚊到神明掃黑行動
(示意圖/民視新聞網)

台灣在地文化如何保存?林教授:變成教育的一部份,繼續傳承

介紹在地民俗節慶、傳統文化對於教授來說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對過去由來的詮釋都是採用中國的說法,比如說像是過年,過年是說就要『趕年獸』,所以大部分人的印象都是中國的傳說,以至於我們必須要將台灣本土故事(例:燈猴)上傳到臉書後,大家才會『喔!原來如此』。」林教授表示,我們台灣課本上都以中國北京來解釋過年,變成說年獸,但我們台灣沒有這個東西,所以有很多歲時節日,像端午節跟屈原沒有關,也是很多人看了之後才恍然大悟。「也就是說因為民俗是各地都截然不同,不是都一樣,台灣的民俗跟中國當然不一樣,甚至說各地的民俗都不一樣,但是我們卻都是用北京的那一套來解釋台灣的民俗,應將台灣在地的傳統或習慣寫進課本中、以在地習俗來教育才對,怎麼會拿北京的習俗來解釋台灣呢?這個不對的。」

透過林茂賢教授的解析與分享,我們不只揭密了台灣端午節的真正由來,與中國屈原的傳說毫無關聯外,還了解到在門口插榕枝艾草、每年划龍舟的涵義、連假的由來等等。林教授還強調了保護台灣在地文化的重要性,並呼籲將這些習俗納入教育課程中,以傳承和尊重台灣獨特的民俗傳統。這提醒了我們,文化的多樣性和地區差異性是值得尊重和保存的,並鼓勵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並珍惜自己的文化傳統


台灣民俗文化工作室

管理人:林茂賢教授

現任: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曾擔任:靜宜大學臺台灣文學系兼任副教授;文化部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中央層級審議委員

台灣民俗文化工作室官網

台灣民俗文化工作室臉書

癸卯端午節專題/揭開台灣在地端午節多樣面向:從艾草驅蚊到神明掃黑行動
(圖/台灣民俗文化工作室提供)
更多新聞: 跳脫框架!芹仁夫婦「孟母三遷」找學校 如今兒女自發學習兩人覺得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