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言堂/喊卡兩年 數位身分證能否成功推出?
第七代數位身分證的設計樣式

 專題組/唐郁荃、賴冠諭 台北報導

原訂於2021年7月全面換發的第七代eID數位身分證,因為被多位資安專家質疑後端資料傳輸的安全性,加上當時中央印製廠發包負責製造數位身分證的下游承包商,包含生產晶片空白卡的法商IDEMIA,以及提供個資寫入設備的美商Entrust Datacard,皆被發現與中國黨政軍關係密切,引發外界巨大抗議聲浪。行政院在試辦前夕緊急喊卡,宣佈暫緩推行數位身分證。

更多新聞: 異言堂/音樂版權成國際難題 美國靠這招「化解」


異言堂/喊卡兩年 數位身分證已花10億 還要繼續推嗎?
數位發展部積極推動「零信任」制度以及「T-Road」平台。

政策暫緩至今已經長達兩年時間,在不確定是否會繼續推行數位身分證的狀況下,當初承包製作數位身分證的相關廠商,決定向政府求償5.26億元的違約金;另外,廠商購買的設備、場地、以及人事等相關費用,則為約5.24億元。儘管賠償金額,雙方仍在協調,不過社會上已出現「數位身分證花費10 億元,由全民買單」的聲音,對此,行政院長陳建仁強調,「法律的爭議,已由公共工程委員會處理中,並沒有所謂10億由全民買單這樣的問題。」而數位身分證政策也僅是暫緩,並非中止。目前行政院已經著手進行《個資法》的修法程序,並將成立獨立的個資審議機關,負責審核未來數位身分證的安全性,再決定數位身分證是否可以上路。

為了加強數位身分證的安全性,行政院轄下,2022年8月成立的數位發展部正加速將「零信任」驗證制度及「T-road」資料傳輸系統導入全國大型的個資機關,以降低政府機關間資料傳輸的風險。但礙於技術和法規仍在改革階段,即便最終獨立個資機關審核通過,數位身分證最快也要2025年才能重新上路。屆時不只已是下屆總統任期,時空背景和科技發展也可能已經大不相同。

立法委員劉世芳受訪時表示:「隨著數位技術越來越強,說不定十年以後台灣已經不需要身分證了,也很難講。」未來,數位身分證要不要繼續推動下去,除了考量資安技術的發展、人權的保護,也要考慮推動數位身分證是否還有其必要性。數位發展部數位政府司王誠明司長則強調,「不一定要有數位身分證,才能做這些數位的事情。」不論最後數位身分證發還是不發,開發數位身分證的經驗都會成為台灣發展數位治理的養分。

更多新聞: 異言堂/版權被賣斷 音樂創作人誰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