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農曆七月不用怕!嘉義布袋「火燈夜巡」祭典驅散鬼氣|台灣廟世界|數位專題
除了必定有的路祭之外,王爺也曾經因為道路不平安而指示灑鹽米淨路,使得祭典本身具有不確定性。

圖文/黃偉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班)

面對鬼月各種禁忌、鬼故事紛紛出籠,繪聲繪影,帶來許多詭異氣氛,在早年或是更久遠之前的清代,老百姓是如何因應這個農曆的七月夜呢?

更多新聞: 專題/不只拜神明也拜好兄弟 台灣的陰廟信仰|台灣廟世界|數位專題

民間信仰觀念裡,七月是一個屬於鬼靈的月份,在嘉義、台南一帶,就連坐鎮村庄的眾神們,都得封起廟門暫緩辦公,甚至是將駐守外地的五營兵馬收回約束,避免駐守的兵將與遊蕩在外的好兄弟們起衝突,造成村莊不得安寧。在這個月份我們可以發現人、神、鬼之間,透過宗教儀式表示互不侵犯的關係,試圖取得一個平衡點。神明暫停辦公避免與鬼界磨擦,讓孤魂們能夠獲得短暫的自由;人們則透過一場又一場的普度,給予孤魂飽餐一頓的機會,更是希望祂們能不至於作祟。

面對七月的到來,為了要安撫村民心中的不安,嘉義布袋地區有幾個村落有著六月底夜巡的習俗,其中規模最盛大的即是過溝建德宮的火燈夜巡。

台灣廟世界/鬼月前趕鬼──冤家港橋上過溝建德宮火燈夜巡
過溝建德宮

冤家港的傳說

相傳清代過溝庄附近一個稱作下厝的村庄,原本建有一間奉祀九龍三公的廟宇,但卻因為不明原因散庄,部分居民遷移至布袋嘴生活,廟宇因此廢棄中斷香火,當時有庄民經過該處,發現該廟的香爐雕刻精美,棄之不用相當可惜,於是將其搬到建德宮內使用,過了一陣子之後,遷居於布袋嘴的下厝移民在建德宮發現這顆石爐,認為過溝人將其竊佔,欲將其索回,雙方發生嚴重的爭執,最後演變成布袋嘴與過溝庄的集體械鬥,當時戰場就位於過溝庄南邊的考試潭大排,雙方爭鬥數年各有傷亡,後來南鯤鯓代天府與朴子的仕紳出面調停,裁定建德宮將原本的九龍三公爐歸還給原庄民,而為了彌補過溝的損失,由南鯤鯓代天府贈送一顆清同治年間的石香爐給予建德宮,至此雙方械鬥終告一段落,然而死傷已經造成,考試潭大排遂被當地人稱作「冤家港」。

1982年當地重建橋梁時,為了要記取當年械鬥的慘痛教訓,而將橋梁從「灣溪港橋」(即冤家港橋)改名為「布袋鎮團結橋」。雖然雙方停止械鬥,但隨之而來的鬼魂作祟傳說卻是不脛而走,再加上過溝庄內早期有三個大公堀,時常發生村民或兒童溺水的事件發生,鬼火飄盪,水鬼抓交替的說法傳遍庄內。

面對七月的到來,居民往往感到惶恐不安,因此過溝建德宮的李府千歲神示,為保七月庄境平安,需要在六月的最後三天夜巡安營。於是這個習俗延續到現今,為過溝火燈夜巡的由來。

台灣廟世界/鬼月前趕鬼──冤家港橋上過溝建德宮火燈夜巡
當年南鯤鯓所贈的石爐,現在存放於觀音殿,當地人仍稱九龍三公爐。

火燈夜巡的主要儀式

建德宮的火燈夜巡最主要的目的是巡視庄內與安營,其主要目的是驅逐潛伏於庄中的惡鬼,其次是重新設置村庄的結界,讓五營兵將強化七月的守備。前兩天遶境為外圈,是村莊周邊的主要道路,第一晚遶境是為了要警告躲藏於村中的惡鬼速速離開,遶境後王爺也會交代路祭、或是處置特殊情況的地點與所需物品;第二晚的遶境是王爺舉行路祭,驅除邪祟,為村民處理疑難雜症的日子,因為包含了路祭,第二天往往入廟時間最晚。第三天遶境的路線為內外圈,意即除了外圈之外還要包含村中的小巷弄,遶境路線最長,但因為第三天過了午夜11點就是七月初一,因此遶境必須要在11點前完全結束,避免與出關的好兄弟們衝突,因此隊伍會加快腳步早早入廟。

台灣廟世界/鬼月前趕鬼──冤家港橋上過溝建德宮火燈夜巡
在夜巡中僅是照明用的火把,現在則成為過溝夜巡的象徵。

遶境的隊伍分為兩隊,主隊是以建德宮李府千歲與各角頭廟與神壇的八抬大轎為主,參與的人員最多,氣氛最為熱鬧,有固定的行進路線。而另一支乩童與輦轎所帶領的隊伍則沒有特定的路線,全憑乩童的意旨與輦轎的靈動,他們主要的任務就是安鎮五方的營頭,並在各個路口設下無形的結界守護村莊,過程充滿不確定性與緊張感。夜巡的重頭戲是路祭,在夜巡的第二天,隊伍會抵達村庄北邊道路旁與南邊的冤家港堤岸舉行路祭,當乩童與輦轎抵達此處之時靈動越發激烈,參與信眾的情緒變的亢奮,眾人大聲的吹哨與鼓譟,宋江陣的成員手持兵器,包圍現場,擊鼓手也奮力的擊鼓吶喊,場面氣氛頓時變得相當的肅殺與凝重,居民相信藉由大聲吶喊為神明助威,更能將鬼魂驅趕出境,王爺在此作法,並口頭勸說孤魂離開,燃燒大量的金紙,則作為孤魂所需的盤纏,除了驅趕也有柔性勸離的一面,路祭過後大鳴鞭炮,乩童走到道路中間持劍比劃,設下無形的結界,並禁止村民闖越。至此大夥收班繼續未走完的行程。

台灣廟世界/鬼月前趕鬼──冤家港橋上過溝建德宮火燈夜巡
遶境的隊伍於過溝庄北側進行路祭儀式。

過溝建德宮的迎火燈夜巡現在十分的熱鬧,甚至列入嘉義縣文化資產之後,更舉辦了文化節,成為嘉義縣推廣的七月兩大民俗活動,但其實不為人知的是,迎火燈夜巡也是經過了一段變遷才逐漸成為現在的規模。早年的火燈夜巡參與人數不多,僅是六月底由乩童、輦轎帶領少部分人員執行安營巡境的工作,因為目的是驅趕惡鬼,有被沖煞的風險,因此禁止女性與兒童,僅有壯丁參與而已。至1980年代以後,臺灣的經濟起飛,過溝庄內的公厝與神壇紛紛興建大廟購置神轎,此時八抬神轎開始參與夜巡,隊伍陣容開始擴大,不過此時對女性與兒童仍有禁忌。

台灣廟世界/鬼月前趕鬼──冤家港橋上過溝建德宮火燈夜巡
過溝的火燈夜巡常見全家扶老攜幼參與遶境,近年來更會在火把上面做各種巧思,嚴肅緊張的氣氛少了,熱情與溫馨的氣氛則是更濃了。

最大的變化是2000年以後,由於人口嚴重外流,庄內武館傳承困難甚至消失,參與夜巡的人數也逐漸不足,當時過溝建德宮的董事會決議將原本三夜的夜巡縮減至一夜,激發了村民的保護意識,雖然當時廟方僅主辦最後一晚,但反對縮減天數的信徒引入四健會青年的奧援,在前兩夜自行舉辦夜巡,延續了三日夜巡的傳統。危機可謂是轉機,因為這個事件讓過溝人更加的重視火燈夜巡的傳統,激發社區的參與感與認同感,也打破了人數與性別、年齡的各種限制,使得火燈夜巡成為一個高度參與的祭典活動,如今透過社區營造與媒體的宣傳,火燈夜巡的知名度大為增加,也更加熱鬧。挺過了劇烈的時代變遷,夜巡不再是有沖煞風險的活動,取而代之的是家家戶戶的高度參與,以及過溝人對於自身文化的熱情與驕傲。今年不妨到過溝走走,感受一下過溝人的熱情與活力吧。


想進一步瞭解更多台灣宮廟的知識與專家QA,歡迎到我們精心準備的「台灣廟世界」專題頁面:

更多數位專題:https://www.ftvnews.com.tw/topics/topicsarea/

本文由民俗亂彈授權,原文連結於此。

--

責任編輯/徐薇淳

更多新聞: 專題/「驅鬼魅 除惡煞」---解密神秘詭譎的跳鍾馗|台灣廟世界|數位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