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言堂/2050年石化原料枯竭 紡織業無料可用

專題組/翁如儀、李奇樺、賴冠諭 

台灣在1970、80年代,在國際上享有「紡織王國」的美名,近年也從低附加價值的紡織產品,逐漸用更高階的技術走向國際,甚至以寶特瓶製成的環保紗做衣服,讓世足的運動員也穿上「Made In Taiwan」的環保球衣。而目前台灣一年用20萬噸回收寶特瓶,製成紡織布料,但2050年後,全球將面臨石化原料用完的窘境。因此,各行各業開始推動資源循環,包括飲料產業,也希望回收自己生產的寶特瓶。資源回收公司負責人吳基正表示,寶特瓶未來會回收再製成寶特瓶,形成自己的「封閉循環」,屆時紡織品的料源減少,就需要以廢棄的布料、衣服,補足這個缺口。

更多新聞: 異言堂/每年八萬噸舊衣何處去? 紡織資源循環再進化

根據統計,20到45歲的台灣人,每個人的衣櫥裡,平均有75件衣服,其中15件幾乎沒穿過,每年還會淘汰大約10件衣服。環境部部長薛富盛:「預估到2030年,我們的人均紡織品消費量,會比2014年成長將近一倍。」快時尚的風潮,讓服飾的更新週期縮短,大量被丟棄的衣服中,只有兩成多被回收,但光是這兩成,每年就有7到8萬公噸,其中一半以二手衣形式外銷或再販售;大約三成以抹布或填充料等形式降級使用,或製成燃料棒;剩下的,通通燒掉。因此,如何妥善使用這些被錯置的資源,是未來紡織產業的一大考驗。

異言堂/寶特瓶環保紗製衣恐走入歷史 2050年石化原料枯竭 紡織業無料可用
新北市五股區這座舊衣回收場,每天從雙北回收而來的舊衣至少十幾噸。


更多新聞: 異言堂/一天一餐 一年吃一次雞 黑人學生揭西非現況